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世界文学名著《双城记》精缩(二)
作者:狄更斯(…  文章来源:网络转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29 12:50:1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代尔那终于受到了公开的审判。他被检察官控告为流亡者,按照共和国的法令应该处死。他申诉自己早已自愿放弃了爵位,脱离了家庭,在英国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提出了梅尼特医生为证人。
  由于医生在法国公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以侯爵家族受害者的身份证明代尔那确实早已自动放弃了特权,并且一直对贵族政治抱着反对的态度,从而使代尔那得以获释。但是,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庆贺时,当晚代尔那又成了“共和国的囚犯”,并于第二天再次受到审判。这一次,得伐石夫妇拿出了一份攻克巴士底狱时在“北塔10号”的烟囱里找到的控诉书,这是梅尼特医生在关人监狱的第十年时,用锈铁尖蘸着烟囱里的煤炱和灰烬、合着血写成的文字。其中以确凿的事实控诉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对农妇一家(即得伐石太太一家)的残害及对医生本人的迫害。控诉书最后写道:“我,亚历山得·梅尼特,不幸的囚徒,在1767年最后一夜,在无可奈何的苦恼中,控告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以至他们这一族类的最后一人:有一天必须负起这一切罪责。我向天堂和人世控告他们。”控诉书当众宣读之后,法庭被最热烈的复仇情绪所笼罩,梅尼特医生丝毫也无申辩的余地。
  法官表决时,每投一票就引起—阵咆哮,最后一致通过把代尔那这个“共和国的仇敌”在24小时之内处死。梅尼特还想作营救的最后努力,但是已经毫无希望了。他的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于是旧病复发,又成了一个神智不清的鞋匠。
  这时,有一个叫西得尼·卡尔登的英国青年来到巴黎。他是一个著名的皇家律师的助手。他的相貌与代尔那酷似,简直如孪生兄弟一般。他早就热爱着路西,但深知路西爱的是代尔那,他曾向路西表白:“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作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为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如今他看到代尔那已被判处死刑,认为是自己实践诺言的时候到了。于是,为了自己深爱着的路西的幸福,他买通了狱中的警察,暗中把代尔那换出。第二天,卡尔登含着微笑,顶替代尔那走上了断头台。
  在法庭判处了代尔那的死刑之后,得伐石和他的太太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得伐石太太认为:路西是代尔那的妻子,小路西是代尔那的女儿,同属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族的成员,理应一起处决,斩草除根。得伐石则同情梅尼特医生的痛苦,主张“到此为止”。得伐石太太的回答是:“去告诉风和火在什么地方停止,不要告诉我!’’因为“自幼年以来,她就满怀被凌辱践踏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阶级仇恨,机会一到她就变为一只母老虎了。她是绝对没有怜悯的。倘若她原来曾经具有这种德性,那是早已被摧毁净尽了。”
  得伐石太太并不知道,代尔那已经被救出,并且连夜与梅尼特、路西和小路西一起乘马车逃往英国去了。得伐石太太怀藏着一支实弹手枪,腰间隐藏着一把锋利的尖刀,昂然前去捉拿路西母女。路西的保姆普洛斯女士为了不让得伐石太太前去追赶路西,便奋勇地抱住她并与之搏斗。在两人扭打得难分难解时,得伐石太太胸前的手枪突然走火将自己打死。
作品简介:
  小说《双城记》的作者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如《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以其曲折的情节、幽默的语言、浓厚的人情味和深广的社会内容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广大读者。
  《双城记》是一部直接表现法国大革命的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面对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现实,透过当时英国社会繁荣的表面现象,敏感地察觉到广大工人的日益赤贫造成的不满情绪将会孕育出革命的风暴,而且认为这种形势与法国大革命前那种危机四伏的形势极其相似,因此创作了这部小说为英国统治者提供历史的鉴戒。
  作为一部政治历史小说,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作品一方面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暴虐统治和残酷剥削,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和暴烈抗争,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又通过对18世纪末法国历史的再现,总结了历史的教训:提醒统治阶级不要压迫太甚,不要把人民逼上梁山,劝喻人民群众不要采取暴烈行动,以免造成玉石俱焚的严重后果。狄更斯曾经公开宣称,他的意图是“使正在相互虎视眈眈的双方(指贵族和平民)接近起来,努力沟通两者之间的深渊”。他的愿望无疑是真诚的,甚至是美好的,但却是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