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满分作文展评 选自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全国中考满分作文特辑》 江苏 姜有荣/供稿
[中考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流连祖国的名山大川,徜徉在故乡的小桥流水旁;当你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时;当你倾心人际的交往,置身在丰富的活动中;当你走近灿烂的文学名著,陶醉在精彩的影视作品里……你观察,你思考,你体验,你欣赏。语文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语文,生活就是一本大写的“语文书”! 请以“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不限。⑵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写作提示]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是一个人文色彩浓郁的话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对初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要写好此文,你要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实力:⑴开阔的文化视野。无论是古今中外,还是文化科技,无论是泛舟书海,还是徜徉生活……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生活的半径有多大,语文的平面就有多大。大语文理念下的作文,需要你有大语文的视野。⑵厚实的文化积淀。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秀于内”,才能“慧于外”,“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需要你用语文的视角去观照生活,同时也需要你在对生活的体悟中去感受语文,只有当“心中的语文”与“生活中的语文”产生共鸣时,才能勃发出你写作的灵感。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的高原,就无法矗立起峭拔的文化观照的高峰。⑶机智的谋篇布局。何谓“机智”?王蒙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中考作文要想脱颖而出,非得有个性,有创造性不可,非得有其他考生没有涉及的东西不可,非得有一点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不可。这些“东西”,不一定很大、很重,常常是轻轻一瞥,即如电击石开,迅速揭示出生活的深层意蕴。饱读诗书的同学可以在文学艺术的天地中神游,触觉敏感的同学可以在生活万象的缤纷中送目,长于思辨的同学可以在人生哲理的烛照中凝思,然后“万取一枚”,将有价值的材料凝聚于构思的焦点之上,从而迸发出令人炫目的珠光异彩。 [佳作展评]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盐城一考生 想采撷一波浪涛 编织你飞动的裙角 想收集一捧星光 点缀你飘逸的发梢 想挽留一抹斜阳 定格你醉人的微笑 而你只是从我身边 轻轻走过…… ——寄语文 忽然,有种写诗的冲动,仿佛三年的积淀,就在等待此刻喷薄而出,于是,写下上面的几行小诗,权当请柬,请您登上我的语文快车,直达我心灵深处的水晶天堂。 走进语文,就走进了神话的国度。 崔颖的黄鹤楼与李白的凤凰台究竟谁更富丽堂皇,彰显艺术的绝美?张继的寒山寺与杜甫的丞相祠堂到底谁更凝重深沉,凝聚历史的感伤?志南和尚的杨柳风、杏花雨是否打动了白乐天西子湖畔的早莺新怨?稼轩别枝惊鹊的月光是否朗照着摩诘拂琴复长啸…… 踏过几道历史的门槛,语文携着我们去欢笑,去哭泣,去感动,去寻觅…… 走进生活,语文与我如影随行。 星夜里,轻罗小扇扑流萤;微风中,满架蔷薇一院香;敬畏深秋,菊残犹有傲霜枝;留连春色,百般红紫斗芳菲…… 经过几多生活的洗礼,语文引着我们去成长,去感悟,去向往,去飞翔…… 懈怠时,语文告诫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失意时,语文鼓励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浮躁时,语文提醒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无须太多言辞呵 只需深深凝眸 拂去了年少轻狂 只留下丝丝感动 当你轻轻从我身边走过 我已长大 ——再寄语文 [评析] 作者似乎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否则在紧张的考场之上是很难勃发起四射的诗情的。语文的星空里充溢着诗,它铸就了作者的诗文人生;生活的长河中流淌着诗,它洗礼出作者的诗意人生;考卷的文面上跳动着诗,它演绎着作者的诗化人生。今生有诗为伴,是一种缘分;生活有诗相随,是一种福分。那么,就让我们汲着诗的琼浆上路,去走过人生,走过四季……(姜有荣)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盐城一考生 她如一缕春风,迈着轻盈的步履,掠过我的思绪,从我身边悄然走过。她就是语文。 语文是一位画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用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她用五彩缤纷的色彩调画着春天,描绘着春风的柔情与抚慰,描绘着细雨的缠绵和奉献,描绘着春意的盎然和生机,使我心雨飘飞。 语文是一位音乐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起一支农家丰年曲。她用悠扬的琴声,弹奏起夏日的激情;用圆润的歌声,驱散夏日的炎热;用起伏的鸣声烘衬着夏的豪迈和酣畅,使我思绪飞扬。 语文是一位诗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四射的才情吟诵着秋的壮阔,畅谈着秋的蕴藉,谱写着一曲激荡澎湃的秋的颂歌。她用激情之火,点燃我的心灯;她用诗化之墨,滋养我的心田。 语文是一位摄影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驻目冬的壮美与浪漫。她用镜头留下冬天永恒的记忆,也摄下我心灵的律动。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 语文,好比一缕轻风,骀荡着我的心海,使我的天空四季常春。 语文,好比一轮骄阳,照耀着我的心灵,使我的世界光明永存。 语文,好比一阵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的人生永不枯竭。 语文,轻轻从我身边走过,飘飘然…… [评析] 本文的最大特色在于化虚为实的机智。语文是一个宽泛、抽象的概念,但作者灵机一动,于是有了“语文是一位画家……音乐家……诗人……摄影家”一组鲜活的比喻,于是有了画面之美、韵律之美、诗意之美、镜头之美,更为难得的是这“四美”的演绎又沿着春、夏、秋、冬的时序逐层铺开,而后以“一年四季,语文相伴”一句加以绾系,给人以形散神聚之感。如果说上述的一组比喻是从生活走向语文,那么结尾部分的“语文,好比一缕轻风……一轮骄阳……一阵细雨”一组鲜活的比喻则是从语文走向了生活,幻化出生活中语文的哲理诗篇,给人以收放自如之感。两组比喻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把语文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语文铺染得熠熠生辉。(姜有荣)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盐城一考生 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她有着一份灵气,无时无刻不充盈在我们身边。不管是风花雪月,还是世事变迁,都蕴含着语文。语文,使人们的心灵得以沉淀,滤去尘俗杂念,升华为一种泰然。 ——题记 我爱雨。 子夜,雨水夹杂着风的啸鸣,降临人间,撞击着窗棂。此时的雨,声声敲击着心扉,似“巴山夜雨涨秋池”,似“雨打芭蕉湿红杏”……倾听着雨声,仿佛听到了黛玉葬花题帕的啼哭,仿佛听到了陆游铁马冰河的喟叹,仿佛听到了李商隐怀念友人的声声叹惋。雨中,金戈铁马正伴随着震天的战鼓从那长卷间奔驰而来……雨是秦槐汉柏下,仁人志士落下的悲怆之泪;雨是桃花潭水边,知己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泪;雨是茫茫戈壁间,守边将士愁苦寂寥的乡思之泪。 此时,我是多么惊诧,惊诧于语文的魅力。因为语文,人们的情感得以寄托;因为语文,人们的思绪得以承载。语文舞着长袖,携着清风,轻轻走过,留下一地芬芳。燕子啊,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我爱风。 不论是春风的和煦,夏风的狂热,还是秋风的萧索,冬风的肃杀,都能拨动人们情感深处的那根心弦。在风中,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有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骤烈,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我想,当年易水之滨,那风定然在呼啸盘旋,撕扯着漫天飞扬的芦花,飘零于易水之上。风中,那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背影,定然倒映在滚滚东逝的易水之上,透出一股悲怆。 这时,我又不由得感激语文,是语文,记载着邈远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 语文啊,你是那么迷人,带着一份独特的浪漫,从我身边轻盈地飞过,使我的心在天地间,飘舞,飞扬…… [评析] 文化散文既要有文化的内蕴,又要有散文的韵味。但这似乎难不倒作者,艺高人胆大,腹有诗书者,自可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作者将多年的文化积淀凝聚于构思的焦点之上,从而迸发出了令人炫目的珠光异彩。与此同时,作者用题记总领全文,用“我爱雨”“我爱风”两个分起句统摄各层,再用结尾一段收缩全文,缜密的构思使文章既随兴驱遣,又章法谨严,沉稳之中不乏灵动,灵动之中亦显章法。它启示我们:只有在平日厚实的文化积淀的高原之上才能矗立起考场大气磅礴之文的高峰。(姜有荣)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盐城一考生 如果你是“大漠孤烟直,大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我愿飞奔在漫天黄沙里;如果你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瀚长江,我愿遨游于猛浪湍漩中;如果你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山丛林,我愿跋涉在荆棘小道上。呵,语文,美丽如你,叫我爱不释手。 语文,如春风,吹拂着世界的每个角落。 春天,柳树发芽了,我兴奋地告诉妈妈:“妈,你瞧,柳树冒出新芽了。”满以为我这个“冒”字用得很妙,估摸妈妈也用不上更好的词了。“是啊,柳儿暴青了!”妈妈笑了说。好一个“暴”字,形象而贴切,那嫩嫩的小芽儿不正是一瞬间全“暴”出来了么?我问妈妈:“你是如何想到‘暴青’这个词的?用的可真绝!”妈妈笑着说:“大伙不都这么说吗?这是咱农家人最本色的话。”原来,乡邻们都是一位位点石成金的语言大师,他们读懂了生活,也读懂了语文,语文正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语文,如滴泉,渗透于我们的每个学科。 一段“方七百里,高万仞……”的文言文放到数学里,便成了一道复杂的几何题,让同学们绞尽脑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放到政治中,便成了华夏的传统美德,让同学们屏除一切杂念,去参省,去内敛,去领悟,去践行……瞧,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 呵,语文,你如一壶香茗,让我心境澄明地品咂;你如一曲天籁,让我心如止水地聆听;你如一杯芳醇,让我不知不觉地沉醉…… 不须“众里寻他千百度”,你已“在灯火阑珊处”,落落大方的展露芳容。就像此刻,我自信地坐在考场上,闻着窗外阳光的气息,感受着语文的翰墨流香,轻风将我的发丝拂起,拂起我嘴角的一丝微笑,因为我知道,你正从我身边悄悄走过。 [评析] 读罢此文的感受可以套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语文,而是缺少一颗感受她的灵动之心。”作者循着“生活中的语文——学科中的语文——考场上的语文”的行文脉络,向我们娓娓道出了“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的内蕴。文中既有“乡邻们都是一位位点石成金的语言大师,他们读懂了生活,也读懂了语文”的敏锐洞察,也有“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的真切感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结尾的一笔——“考场上的语文”,看似信手拈来,随意为之,实则妙手偶得,睿智聪慧,有四两拨千斤之功,非大手笔实难为之。(姜有荣)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盐城一考生 语文从我身边徜徉而过,留下唐风宋韵的淋漓酣畅; 语文从我身边流淌而过,留下诗林词苑的慷慨激昂; 语文从我身边飘然而过,留下美文小说的婉转悠扬。 浮香 把一杯香茗,阅一卷美文,赏一首小诗,暗香长存,如江南的水花荡起层层涟漪,一圈一圈地弥漫。 朦胧中芳香扑鼻,是满园春色中,那枝出墙红杏的香甜之味,还是夏日荷塘,那蜻蜓伫立小荷所溢的清幽?是重阳菊花怒放,那怡人的淡雅之香,还是冬日山园小梅,凌寒傲雪浮动的暗香? 不,是语文的屐履,轻轻走过,留下诗词歌赋中的四季馨香。 嘤韵 站在历史的堤岸,溯洄一首首慷慨之歌。楚大夫江畔沉吟“吾将上下而求索”,九死未悔,荡气回肠;楚霸王水边飞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凄惋断肠,泪洒江天;岳将军大呼“精忠报国”,直捣黄龙,气壮山河。 听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子同风雨渔歌,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惜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塘呈珠,体验古人清幽淡雅之趣。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留下激昂之音,嘤嘤成韵,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汗青五千年,狼烟三千载,爱语文数十春秋,生命漫漫,我定将永驻语文苑囿,清品语文掠起的浮香,聆听语文宕起的嘤韵。 [评析] 本文在厚实的文化积淀之上,更多了几分谋篇布局的睿智。从“浮香”“嘤韵”这两个富含诗意的视角去观照已习得的诗文,真乃“亏他想得出来”。为了使诗意的视角得以诗意的演绎,作者以思绪为架,以诗文为石,以整句为规,建构起了夺目的华章。激昂处,似飞瀑出涧,一泻千里;舒徐处,似乳燕归巢,千回百转。既给人以心灵的摇撼,又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姜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