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为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对成人教育的外延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所不曾遇到的问题。
对成人教育发展之三大支持
通过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教育时空界限大大拓展,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无边界共享和教育规模的共时性急剧扩张。
中国现实的与潜在的教育需求远大于教育供给。传统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多集中于大中城市,这种教育需求与供给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偏僻落后地区的居民因经济原因而不能接受应受的教育;许多居民因年龄、身体、交通条件或学校招生规模限制等原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或继续教育的机会;许多高水平的教师及其高水平的教学在同一时间内只能使很少一部分人受益;受制于教学模式、管理方式和传播条件的限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均衡化的努力难以在短期内奏效。而教育网络化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网络教育使得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远程教育、网上学院、虚拟大学应运而生。教师在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与学生在单位时间接受的信息将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从理论上等同于网络规模,招生人数不再受学校具体建筑面积的限制,不同居住地、不同社会境遇、不同个性特点的居民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或电视网络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国际高水平教授的授课,并且可以不断重复所学课程而不受时间限制,极大地增加了教育信息资源的供给总量和可选择性。这种对授课内容、时间、地点的可选择性优势恰好适合于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
教育信息传递方式的丰富性变革,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许多教育信息和科学景象无法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只能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描述。由于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缺乏形象、直观、生动性,大大降低了受教育者对于这些知识信息理解、接受的效率,教学效果难如人意。而网络教育借助于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多媒体化,教育格式超文本化,教育环境虚拟化。多媒体、多渠道、多信息、多形式的教育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许多难以言表的景象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动态模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交互式课程设计,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感染,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发现和认知建构环境,客观上推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教学效果获得整体性优化。
在线学习的人机交流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使“学会学习”更富意义。在线学习的优点除了表现为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高质量地参与学习以外,还主要表现为学习的协同性和情景宽松。在线学习允许教师与学生、学生相互之间展开高水平的动态互动。由于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每个人都可以参加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课程材料(如讲课和教科书)和来自其他学生的评论作出回应,可以在较大的对话情景中参与自己关心的话题,自己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在线学习状态下,每个学习者都可保持相当程度的匿名状态,年龄、衣着、外表、身体条件、民族和性别等歧视性因素都不存在。相反,人们注重的是讨论的内容以及个人对正在讨论的话题的反应能力。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虚拟教室中形成的这种平等环境和协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及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在线学习的步骤、顺序、内容等多方面的选择主动权都属于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原来的对象性被动地位转变为活动的主导者,而原来意义上的教师则往往是以图像、声音的形式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成为被选择、被评论、被质询的对象。由于信息资源易得且极具丰富性,这就对学生学习技巧、选择技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和信息展示方式的客观性,使学习效果就更加依赖于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科学性。
人格教育面临挑战
虚拟环境、“教管分离”的教学模式,使学习效率和效果过分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学习进程和方向性难以把握。在线教育模式使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场景掌控职能被弱化,过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常常使学生很难持之以恒地集中于计划内课程的学习,多数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不能在没有教学管理压力的环境下自主按时完成学业。同时,网络教育信息的轻易获得遏制了学习者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长此以往会滋长学生的惰性,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另一方面,网络教育缺少活生生的实践环节,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也难以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人机对话”的在线教学模式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难度增大。在线教育所提供的教育信息多是优秀教师的“标准化”课件,缺乏个性。在授课时,主讲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概念化的没有任何即时反应的虚拟学生,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即使网络课程预设一般疑难问题解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师生电子邮件沟通也只不过是事后的集中答疑,难以因材施教。特别是对那些在职学习的成人教育学员来说,依靠教师的帮助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虽近在眼前,却不认识自己、很难与之即时交流与沟通的教师,无法产生共鸣。即使技术上能够实现视频双向交流,也会因教师的注意力有限而无法照顾远在天边的众多学生。这种时空上分离所产生的更多是感情上的“离异”。
“师生分离”的虚拟教学环境使德育和人格教育面临挑战。教育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网络教育无法实现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交融,无法体现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学生无法感受老师的教学艺术性和情感关怀,无法体验老师的形体语言及人格魅力。学生出现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情感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的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本应具备的亲和性得不到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品质等社会性发展要素的建构由于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丰富实践而变得十分困难。长期接受程式化传播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逆反和拒斥心理,从而也必然会大大降低学生接受网络教育的积极性。
ICT技术与网络教育
信息通讯技术(简称ICT)已经带来了受教育方式的惊人变化,美国、英国、瑞典等西方国家纷纷推出ICT国家行政计划,通过以团队形式在职培训、提供参与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计算机、提供所有教师和学生的e-mail地址、拨款资助各类学校进入互联网、支持学校进入大区校园网、开发不同类别学生特别需求的软件等措施,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ICT系统建设与培训。我们也必须适应信息网络全球化形势的需要,在巩固和提升原有“三金工程”的基础上,扩大CERNET的容域,增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度和丰富性。有计划、大规模、大范围地开展ICT培训,使更多需要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社会成员获得在线学习并提高学习效果的钥匙。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主要交流平台建设的教学科目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在信息时代,把教育重点放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定律、公理上,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反思批判的空间,激发学生特有的潜力,引导他们把握未来、广泛吸纳,这有助于训练自己的注意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网络课程体系的开发还必须充分考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的特点,增强适应性、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
事实上,网络教育的秘密就在于将分离的教学活动再度整合,超视距联接;交互本身就是网络平台上师生联系、交流的手段。因此,应扬长避短,注重研究、开发电子邮件和网上论坛以外的新一代具有动态交互功能的基础软件平台,如以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交互式多媒体虚拟课堂等,从技术上解决互动性受限的问题。要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指导,增加师生直接接触的机会,拓宽师生感情交流的渠道,提高学生对教师及其课程的认同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感和思想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在提供完全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同时积极创设协作化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进入网络教学系统后,不仅可以根据课程信息库中的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在线存储、资源搜索、网上作业与测验等方式进行探索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