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赏 识 教 育 初 探
          ★★★
【字体:
赏 识 教 育 初 探
作者:未知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4
“赏识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早已摆在了我们每个教育工 作者面前。“赏识”即欣赏、认识,它提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教育者 应注意挖掘, 积极引导,激励其发挥最大效力。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它和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 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 即使一个人很不错了,仍然看到的是他的不足。 传统教育的影响,使中国的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超过信奉“赏识教育”,而教师们也觉 得“师道尊严”比较好。这种一叶障目,只见劣势,不见优势的做法,打掉了人们的自信心 和创造力。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受教育者受到的压抑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 行赏识教育。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提高教育素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实施赏识教育,必须首先提高 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素质不一,性格各异,需要教师去做细致的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后进生、差等生。不能认为后进生、差等生就一无是处 。有一件事给我触动很大,有一次一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写了一个别字,当即一位平时学 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给他指出,这位教师觉得该生让他当众下不了台,一怒之下把这位 学生轰出课堂。从此以后,这位同学一蹶不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这位老师上课 时更是提不起精神,还经常逃课,老师对该生的表现极不满意,经常批评他,他也觉得自己 无药 可救,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试想,如果当初这位教师能从学生指出 自己错别字的时候感觉到该生求学的认真态度,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也许这位同学不会变 成这种状态。这件事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师的言行可以影响一个人,甚至是他的终身。所以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二、进行赏识教育要有爱心、有耐心
    
     要赏识一个人,必须接受一个人,对学生也是这样,但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喜欢那些 学习好、听话、乖巧的学生,而对纪律松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喜欢不起来,并常常横 加指责。后进生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往往会破罐子破摔,成为学校、老师都头疼的学生。 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入学时成绩较差,考试经常不及络,纪律也较差,常常迟到、早退 ,甚至旷课,老师曾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任课老师也都对他不满意。就这样一 个学生,在参加校运会时,一人夺得全班男子团体总分的三分之二,并打破了两项校运会 记录,为本班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抓住这件事,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了他为班 集体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个学生变了,迟到、早退少了,也没有再旷课 。我趁热打铁,再次表扬了他。他说,老师这么看得起我,我不能再给老师添麻烦了。虽然 认识还较浅,但毕竟他从自卑中找到了自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也有被人赏 识的一面。从这个例子,我体会到,每个人都不会自甘落后,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耐 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赏识不等于骄纵
    
     有的教师对赏识教育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尤其是对那些 好学 生,往往经常表扬,但很少批评,生怕批评会降低他们的威信或者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致使 这些学生骄傲自大,自觉高人一头,人际关系很差。有这样一名学生,他是班长,学习成绩 在班里名列前茅,组织能力很强,老师们都很喜欢他。渐渐地这个学生在班里趾高气扬,对 同学发号施令,稍不如意就大加训斥。同学们意见很大,但班主任老师认为要支持班干部的 工作,对他的错误做法没有及时指出,使这个学生变得更加得意洋洋,我行我素,以致在一 次值日中因一件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之后大打出手,事后还拒不认错,觉得他是班长,向 同学认错有失尊严,并且认为他打同学是为了班级工作,根本就没有错。这件事很值得我们 深思,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所以,赏识不等于骄纵,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 ,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否则对有些学生来讲,我们的赏识教育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膨胀他们的私欲,结果适得其反。赏识教育的主旨是发现人的闪光点,发现人的潜在力, 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促进他们进取,而对人的弱点,我们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 了它的原则性。无原则的赏识就是骄纵,是教育中的大忌。
    
     四、赏识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
    
     尽管学校教育很关键,但是也不能忽略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有句话说得好,学 校五天抵不住社会上两天。这就形象地指出了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赏识教育应 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全社会的行为意识,组成“学校——家庭——社会 ”三结合教育网络,使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减少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巩固学校 教育的成果。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