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故事纯属虚构”所想到的
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洪玉珍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那天,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做一件好事,并以《一件好事》为题写篇作文。本以为此作业既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又是给他们的一次练笔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没想到,第二天本子收上来一看,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是在胡编瞎扯,写的都是些“帮老奶奶拎篮子”或“送小妹妹回家”之类老掉牙的事。更可气的是有一位男生写了自己在马路上帮一位老爷爷推车的事,简简单单,共百来个字,还特地在作文末尾注上了“本故事纯属虚构”几个大字。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写的是空话假话呢?看着面前的作文本,我不禁陷入了深思之中。是他们没认真完成作业呢?还是他们的写作水平本就如此呢?思来想去,觉得这问题的症结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我这当老师的身上。试想:学生作文为什么会胡编乱造?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所出的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没啥好写。再看“一件好事”这题目,它本身就已规定了写的必须是好事,其它事一概不行。除此之外,我又给他们加了一些限制,如必须是自己做的,而且必须是在学雷锋纪念日做的,等等。那么多的框框束缚,选材的范围太窄!因此,那些当天没做好事的学生就只好借鉴从作文选中得来的一点可怜的积累,再加上自己的一点想象,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假如,布置作业时我能多为学生想想,尽量扩大选材的范围,如这好事可以是自己做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可以是今天做的,也可以是以前做的,等等。那么,我想学生的作文中将会少一些虚假成分。看来,学生的胡编乱造缘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学生的应付心理缘于教师的敷衍塞责呀!
由此,我又想到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应付考试有一套办法,常常在临考前布置学生背几篇好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一篇),告诉学生,考试时只要审清题目,从中选一篇套进去就行了。虽然,这样做可能会使学生获得一个所谓的高分,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又如何呢?曾有人做过调查,在一次毕业会考中要求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有一个考场25%的学生写了《我的表姐》,而这些“表姐”的外貌、性格、思想和行为全都一模一样。由此看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会使学生的写作思路越来越窄,应付心理越来越严重。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进行着研究,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并非简单地多出几个题目,多做几次练笔或多背几篇优秀作文就能解决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才能再去探讨“怎么写”。因此,培养学生获取素材的能力,这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
至此,我看到了今后自己在作文教学上努力的方向,即: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并尽量创设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让他们写自己的笔写自己的话。
(责编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