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当老师面对自己的“遗像”》。说的是接手新班的赵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一间教室,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环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多个什么字?”当赵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个“遗”字。“为什么呢?”赵老师追问。“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我从内心佩服这位赵老师的良好师德。
我佩服赵老师的雅量。俗话说,人人有面,树树有皮。老师作为知识分子一般更爱面子。当发现学生大不敬地在黑板上画自己的“遗像”,面对这种污辱的恶作剧,没有雅量的老师一定会大发雷霆,轻则揪耳朵、罚站,勒令犯上作乱的学生擦掉“遗像”,赔礼道歉外加书面检查,重则开除学籍。可是,这位赵老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面带笑容地“欣赏”“作品”,不是怒发冲冠地训斥,而是平静地肯定画得很像,字也写得不错,甚至表扬王小虎回答得好。从事情的发生到结束,赵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境界、雅量和大度。
我佩服赵老师高超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当老师的谁都知道启发式教育是最好最科学的教育方法。可是,面对学生污辱、咒骂,你能不顾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借题发挥地进行启发教育吗?你能不忘为了祖国,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教书育人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责任吗?看来,要使启发式教育方法得到普遍推广并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有了这个素质和境界,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我推理,那位赵老师如果是个美术老师,她肯定还会从作画的角度,从人物肖像创作技巧等方面,对王小虎进行一番启发式教育。说不定那借题发挥的教育就是造就一位画家的起点。
我佩服赵老师深谙教育心理学的真谛。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说过:“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凡能从卢梭这段话中悟出真谛的老师,就能从容面对学生“出格”的事、“犯忌”的话;就能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就能坦然宣布:凡我上的课,迟到了可以不必报告,安静地坐到自己位子上就行了;就能要求学生记录老师一天表扬和批评学生的次数,督促自己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允许学生申辩,鼓励学生讲真心话。看来那位赵老师对卢梭的至理名言有着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