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与时俱进就是紧跟形势,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同时缺乏合作精神,兴趣相同导致非正式群体的出现等。所以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用富有时代特征和新近的理论成果教育青少年学生,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养成教育做起,从注重实践做起,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关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下面浅谈几点作法,供同行参考。
一、坚持德育工作的“五个统一”。
1、在德育内容上要坚持基本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立足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吸纳现代文明成果。
2、在教育目标上要坚持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统一,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遵循道德形成规律,区分层次,逐渐推进,持续发展。
3、在德育方法上要坚持动情与明理的统一,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因事明理。
4、德育过程要坚持实践性和养成性的统一,常抓不懈,重在养成。
5、在德育途径上要坚持协同性和一致性的统一,整体协调,形成合力。
二、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交往中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在学校教育中是相对于正式群体(班集体)提出的。在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是指有相同或相近的年龄和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对某种事物情感共鸣、或从事某种活动利益一致而相互吸引的学生自发结伴而成的群体,也可称为同伴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能会对班级管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可以说,对学生的非正式的群体进行正确、合理的管理、引导,是班级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现实生活中,非正式群体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由于学习成绩的分化而造成的学生群体
学生成绩的优劣往往会造成学生群体的分化和形成,由此可能会形成两种非正式群体:学习成绩比较好、学习上进心比较强的学生形成的群体和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有相当的同学学习上认认真真,勤奋踏实,这部分同学在学习上相互关心,相互督促,在良性竞争中提高自己,他们的智力、气质、责任心都比较强,在教师的眼中是乖孩子,在同学的眼中是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同学中的榜样作用是老师的说教所不能比的。而学习困难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学习成绩都比较差(可能还伴随着学习态度的不甚端正),在班级同学中还可能受到一些不解和嘲笑,由此很可能造成学生的自责(自我封闭)和自弃(“破罐破摔”)。这些学生可能在主观上也有奋发的想法,但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又有点无所适从,感到“很困难、没希望”。经过短暂的努力发现进步不明显后很容易又回到了“起点”:算了吧,反正也赶不上去了,努力也是白忙。这些同学在班级同学和老师的眼中是困难学生,而他们成天在教室中忍受着“丰富”的教学内容的轮番轰炸,还要认真听讲(至少要装作这样),还要利用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可能永远也搞不明白的作业(甚至还要“悄悄地”抄作业来应付老师的检查)。他们处在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
(2)、由于相同的处境和遭遇而同病相怜
共同的经历和遭遇使某些同学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如学生遇到早恋、家庭发生变故时,孩子的内心有更多的困惑和苦恼,此时的他们有更多的“心理话”与同伴交流。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转型期,内心的萌动和由生理的巨变导致学生在这一时期有很多的困惑,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认识,很可能陷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类学生大多比较敏感,自己的主见比较强,不大容易听进老师的告诫,直至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后可能造成破罐子破摔,他们多有自己的群体,在群体中分享自己的经历、欢愉和痛苦。
在现今的社会,由于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学生家庭的不稳定性(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而形成单亲家庭),有的家庭为了孩子还能在表面上“和平共处”,但在孩子的敏锐的观察前,这些伪装是很苍白的;还有一些由于其他原因(如父母下岗或单亲家庭)造成的家庭的特殊性。孩子由此可能造成了极其内向的性格,往往独来独往,与其他学生很难打成一片,这些学生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他们需要关心;但同时他们又不希望老师和同学知道他们的真实情况而给予更多的、特殊的关心(这样可能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另类而更加孤独),所以处理此类问题就有很大的难度。
(3)、由于共同的爱好、兴趣而组成的群体
进入21世纪,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日趋丰富,家庭条件也允许学生有更多的爱好。中学生大多对体育、艺术、游戏比较感到喜欢,由于有共同的爱好、兴趣,学生感到“志同道合”,与同伴相处可以“无话不谈”。女生对文学、艺术类比较感兴趣的比较多,尽管女同学对时间的安排一般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也有一些过分沉迷于其中以致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大多数男同学比较喜欢体育活动,由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量和度的处理得很模糊,这往往会影响到学习,而且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项目,涉及的同学会比较多,如果对这一群体管理不力,往往会对班级的常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甚至失控。
另外游戏(特别是娱乐性网吧)对学生来说就像是“电子海洛因”,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对游戏的着迷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刚开始接触游戏时对学生会有短暂的刺激: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玩游戏,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短暂的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可能有所提高;但由于其目的是为了游戏,当学生对游戏的“热情”进入第二个阶段时:对游戏的依赖性增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生可能也会有拒绝游戏的念头,但很难抗拒其诱惑而很快回到游戏房并在思想上开始麻木;接下来的是第三阶段,学生已没有悔恨的念头,时时刻刻想着游戏,成绩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共同的爱好和对游戏的研讨(诸如游戏攻略),容易形成一个群体,他们碍于学校的规定、老师和家长的禁止常常在“地下”开展活动、行动比较隐蔽。游戏的问题业已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电脑休闲屋》的有关规定,学校对游戏的管理应该有法可依了,但对游戏问题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一般方言相同、相近的同学比较合得来,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相近的同学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学生交流中的局限性势必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管理。在现行的班级中,学生的座位相对比较固定,由于座位的近、远而造成同学之间的了解也有疏、远,进而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也有不同,这也会造成学生形成不同的群体。
2、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转化:
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固然可以弥补班集体的功能的不足,更可能给班集体的管理带来一些困难。对学生形成的一些群体,班主任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方法是比较武断的,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漠然处之,要泰然处之,要注意扬长避短,进行转化与教育。
(1)、把握每一个非正式群体的“首领”,并交给他们合适的工作
群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要了解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要,把握每一个非正式群体的“首领”,并交给他们适合的工作,往往这些“首领”在客观上都有着一定的管理潜力,让这些同学承担某一职务,就能影响到本群体的其他同学。比如,我们班一位同学,他全面发展,在学生中有相当威信,我便委任他为班长。有些“首领”学习纪律等表现不佳,但却有不少人听从他,这类学生可适当引导,让他当值日班长或行政、锻炼、卫生组长。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苏霍姆林斯基)如果引导得好,以之为契机便能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从而把这些非正式群体纳入班级的正规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把握各非正式群体中有交叉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桥梁”。各非正式群体中必然会产生交叉,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形成一群体,体育爱好者又形成一群体。但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也爱好体育。那么,我们不妨让这些学生成为“桥梁”,使两群体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比班主任强制规定的“一帮一”岂不是强的多。
(2)、加强沟通,消除强化物和其他同学的模仿对象。
对待非正式群体时,教师对学生发出的指令性信息(指挥、警告、威胁、说教等)往往会无用,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学生这时更需要的是尊重关心、理解。解决非正式群体带来的问题首先需要老师了解同学的苦恼,主动与学生沟通,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向老师表达时,我们的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同伴的行为对其他同学来说是参照物,如果老师对同学的某些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视而不见,就可能成为该个体的这种行为的强化物使他同中行为出现的几率增大,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就是潜在的模仿对象,这样学生的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得到扩散。
对可能表现“短”的群体,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向有益于学习、生活的方向转变。如对于“游戏群体”,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学生从本质上看都不愿做与老师、学校、家长的意志相违背的事,在现象的背后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交流时老师可以从家庭的希望和现实的发展的趋向、游戏的危害性、已经产生的后果和学生倾心地交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弟妹,人学生也认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正常的事。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最忌讳的是“揭短”,“小题大做”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其收获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某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其萌芽状态就加以引导。如对于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学生群体,班主任可以对学生的座位进行适时的调整,这既可增加学生的相互了解、避免交流的局限性,又可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调整学习的氛围;还可以在学校推广普通话,这不仅可以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消除学生由于对彼此的方言的不熟悉而造成的误解,有利于学生的和睦相处和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关心和引导,使非正式群体作为班集体的有益补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班集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三、合作,有利于学生更健康成长
会如何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人自出生起就处于社会环境中,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更不能离开社会而发展。而人的发展,不仅指他的智慧的增长,也指他的“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学会与他人积极交往、友好相处;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和群体的关系等。目前独生子女缺乏交往,城市化的生活使独生子女减少了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在现实生活中,供独生子女玩耍的空间少了,他们整天与电脑游戏、电视、游戏机为伴,使他们减少了与成人、伙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学生中常出现一些性格孤僻、不合群的现象,缺乏团队精神。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孩子将来能顺利地立足于社会呢?我们成立了《合作---成功》这一课题。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入手。首先,合作必须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来完成的目标,这就增加了独生子女交往的机会。第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在合作过程中,大家必须相互配合、共同讨论、协商,这就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第三,合作成功的机会较大,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四,合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在合作过程中,通过集体成员的努力,一起完成了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即使是失败,大家也一起来分析,再一起努力,学生可以体会到集体的作用。第五,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间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得到较快的发展。
那么,应如何进行培养呢?
1、充分重视,互相配合,使家庭和学校成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场所。
人类要团结合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也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父母与教师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多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作为父母应鼓励孩子多结交一些朋友,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学会与别人交往。请孩子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剥花生仁、折豆子、做家居卫生等,并常注重及时赞扬鼓励。其次,学校班级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地方,学生能真正体验到交往、合作的乐趣,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需多人共同参与的集体性活动,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合作成功的愉快。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应时时提醒学生发现可以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如搬桌子、大扫除、布置主题班会、一起表演节目等等。
2、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把自己当作集体中的一员,愿意为集体服务,是形成良好合作的前提。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此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性的活动进行培养。如共同排练节目、共同布置教室、卫生红旗评比、优秀小组、优秀班级的评比活动、故事接龙等,让学生体验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为班级、小组争得了荣誉,为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豪,愿意为集体服务,从而热爱集体这个大家庭。要想使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将来能比较顺利地走进社会,走向成功与幸福,今天就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具备这一重要的素质,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合作,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