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口诵心维 心领神会
        ★★★
【字体:
口诵心维 心领神会
作者:滕志斌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8

口诵心维 心领神会

                 ——浦口四中 滕志斌

中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情感陶治,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激励和推动作用。新课改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故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注重情感教学,切实做到“口诵心维、心领神会”。

一、设境、感知——激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起感染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又辅以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感情十分浓烈的小令。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又难以感悟漂泊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为此,我们只有在教学中采用“设境、感知—激情”的教学模式:在介绍作者及背景、疏通文义之后,笔者在黑板上挂出自已画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深秋夕照图,把学生带入深秋萧条的情境中,然老师有感情地朗读 、身边伙伴的引读,把握好朗读时的感情色彩,将学生带入无限思乡的凄凉情境中;接着在赏析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图画抓住感人至深的词句反复朗读,富情于读,激发学生想像: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作者牵着因陪自已长年漂泊而瘦的马,行进在“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情境中,看到炊烟袅袅的“小桥流水人家”,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更抓住了“断肠人”思考何为“断肠人”?是悲痛欲绝的人,让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这样,使这些难以想像的情景再现,而且让学生的“内心视象”更加清晰、明朗,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并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读议、体验—入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反复读,使学生逐渐领悟课文内容。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体味文中情感和作者的思路,可在教学的过程抓住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语言因素,提示、议论,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中去感知文中所描述的语言形象,去感觉这些语言形象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思想情感。

《马说》一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议论,采用“读议、体验——入情”的模式,使学生受到感染。疏通完文义之后,引导学生议论归纳“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以千里马”,再引导学生议论迁移,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明白“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人才的人或封建统治者,而“食马者”则指不识人才的人或统治者。一系列的介绍,读议使学生体验到诗人当时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从而产生对作者处境的不满和同情,感情得到升华,达到情理交融的境地。

三、品味、共鸣—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中含着的意思,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出师表》一文语言朴实无华,却真切感受人。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目的,劝诫后主做好安邦定国之事,以完成先帝刘备之志;自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是后主完成先帝遗志的内因,明确各臣子及作者本人的职责均因受先帝之恩,而打算向后主回报是完成先帝之志是外因。后主刘禅的无能使受托孤之托的作者时刻烦恼不已,以至于在朗读时可品味出作者为何多次提到先帝,对刘禅无奈的谆谆教诲及效果的担心的情感,从中悟情,联系作者“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境遇,感叹并讨论身边“恨铁不成钢”的教育,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而情感的教学则是阅读教学中关键性的组成部分。只有对每篇课文尤其是古文言文反复诵读,加强语感训练,才能切实达到披文入情、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进入“口诵心维、心领神会”的境界。   

 

 

                                   00五年十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