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文章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段落组成的,话不能一口气说完,它总是要一层一层有步骤有条理地表达意思,而段落正是这种表达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因此说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在书面形式上,以空两格作为标志。一个段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所有段落的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构成一篇文章的完整的意义。段落按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述性段落、议论性段落、说明性段落、描写性段落和抒情性段落。段落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构思的特点、中心的表达,因此在阅读时,正确理解段落的功能,把握段落的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可以提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方法导航]
理解段落功能,其基本步骤是:先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它的功能。理解段落功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从中心思想的表达人手。
文章由段落构成,每个段落表达一定意义,这样段落就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段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第回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单独成段,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对白杨树崇敬和赞美之情,这与文章借白杨树的不平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赞美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自己对他们的崇敬、赞颂之情是相吻合的。又如杨朔的《荔枝蜜》,从“我”过去总不太喜欢蜜蜂的原因写到“我”看到荔枝林,吃到荔枝蜜,不觉对蜜蜂动了情,再写看到蜜蜂酿蜜的情景,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至此文章完成了对蜜蜂的描写赞美。按常规写法,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下一段落,由蜜蜂酿蜜推及到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劳动建设新生活,从而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这一段实际上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如果没有这一段,那文章的主题仅仅是赞美蜜蜂而已,主题肤浅,意境也不开阔。有了这一段,文章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可见,有的段落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深化主题服务的。
二、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入手。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较为完整的意义段组成的,段落如何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仅是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是作者构思的结果。因此段落体现在结构上的功能主要有: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严谨。如冰心的《小橘灯》开头一段:“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表明追叙开始,结尾一段:“但是从那个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表明叙完往事,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严谨。又如,《松树的风格》第2段先强调作者对松树的敬佩心清由来已久,再概括古人对松树的赞美,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对松树风格的赞颂,这一段在结构上起着过渡作用。
三、从文章的感情抒发入手。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有意安排一定的段落,或议论,或抒情,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比如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文章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短短两句话,独立成段,不仅交代了写作缘由、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用“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首段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也表达了对母亲优秀品质的赞美。文章最后更是这种感情的升华。不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共产主义事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尽忠民族和人民,尽忠共产主义来报答母亲的决心,读来不能不令人感动,这正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
四、从文章的内容需要入手。
作者有时特意安排一些段落,来使文章表达的内容更完整更丰富。如《一个女市长的遗愿》,作者在叙述女市长遗愿时,特意用3个段落补叙了女市长原来的身体情况、年龄、两年多来的政绩和操劳,其目的是交代女市长早逝的原因,渲染了凝重的气氛。又如《松树的风格》,开头用一大段文字交代写作原因、写作目的,一方面是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段落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某一个段落来说,其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既是为了主题的表达,也是为了结构的需要,理解时切不可取其一点而忽视另一点,要全面综合分析。比如魏巍同志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以议论、抒情起笔,中间以议论、抒情过渡,结尾又以议论、抒情结束,在段落的安排上可谓独具匠心。开头以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写在朝鲜的深切感受,以激发读者共鸣,在内容上点明题意,在结构上提纲挈领,在感情上奠定基调;文中每叙述一个事例后的一段议论、抒情把感情逐步推向高潮,在结构上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最后又有一大段的议论。抒情,不仅深化了主题,又呼应了开头。这样的段落安排不仅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和伟大精神跃然纸上,就是作者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尊敬之情也令人感动。当然理解的功能,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理解最主要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题网站]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中考阅读题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只要掌握了段落的基本功能,即使遇到这类题目,也是不难的。
例一(1999年河北)
阅读《我的房东》(有改动),回答问题。
我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
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
他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元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的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不时地赚些外快。他无子无女。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
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活;新鲜橙汁舍不得买,只买听装浓缩橙汁,回来对水;面包也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烤土豆。我从没见他做过主、肉、鸡、鸭等荤菜。
他是个守财奴吗?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每年都大量捐款给各种慈善机构,并且赞助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由于以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房东先生,所以他以很便宜的租金让我住在他家。除了我以外,他家还住有 6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家成了中国之家,他逢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住进他家的第二天,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答应了。没想到,他一出门,就捡起了垃圾。路边的废纸屑、果皮、饮料杯,他都一一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别人家的报纸散落在地,他也捡起来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果皮正好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
跟他走一段路后,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是写着理解和尊重。
他看见地上有一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分硬币,又马上捡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了他童年时代的儿歌:“谁捡到,谁收起;谁丢了,谁哭泣!”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这是我在留学期间的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
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
于是,只要有空,每个周末上午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
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我懂得………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句话独立成段,突出了人物的“独特”。
B.文章紧扣中心选材,材料典型,结构严谨。
C.文章详略得当,详写了房东先生捡垃圾的情节。
D.文章在刻画房东先生这一人物时,只运用了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解说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文体特点的理解和运用,四个选择项涉及到结构安排、材料选择、详略处理。
表现手法的运用,其中A选项着重考查理解段落功能。通过对全文的分析,不难看出,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全文的写作对象、写作内容,在结构上起着提纲挚领的作用,突出了人物的“独特”,A选项是对的。
例二(2000年江苏)
(1)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己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2)读而不懂不行,既读也懂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3)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4)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5)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6)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7)请珍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诗,终于不能成为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等;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他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在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第3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
解说
本题主要考查段落在文中的功能。通过阅读分析,第1、2段议论的是读书而一事无成的原因是缺乏创造力,第4~7段论述什么叫创造力;创造力怎么开始,及怎样培养创造力。因此第3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要真正学会读书”承接上文,“必须培养创造力”启领下文。
例三(199年山东)
有多少心灵在这个时代被抛至万丈深渊呢?面对众多在挣扎在碰撞的人,真还得进一言:学会适应。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相信我们执著地生存不是为了苟且偷生,不想碌碌无为朋置岁月。生存下来,为的是向前,为的是攀登,为的是不断地进步。所以,我想补充说,“适者发展”。
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心。人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每个人都要明白:机器都是组合而成,你是杰出的天才,也是一个零件而已。个人的价值必须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协调能正常发挥,不然,你这个零件只能生锈。
生命的每次转折,往往都是一次机遇,它不容许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以旧方法处理新问题。从农村到城市,就要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适应,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成见习惯;适应,也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性有选择性地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树生陆地,蓬蓬勃勃;树变成船,也能劈波斩浪。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生命,是你成功的必要前提。
打开心灵的窗户吧,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停留太久,不能在自己的过去中就久久沉湎徘徊。山那边有人家,海那边有天地,进入新的境界,就会有全新的感觉。适应,是永远的开拓创新。
1.“适应,不是随波逐流,也不都是世故圆滑。”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所在的位置应是( )
A.1、2段之间 B.2、3段之间 C.3、4段之间 D.4、5段之间
解说
本题考查根据段落的功能安排段落。解本题时在全文把握的基础上,根据中心论点“要学会适应”来考虑。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第3段开始论述怎样“学会适应”,因此,“适应,不是随波逐流,也不都是世故圆滑。”应放在第1段与第2段之间,其基本功能是承接上文,统领下文。
[练读平台]
一、阅读《谈骨气》(有删节),然后答题。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__投降,__可以做大官,__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 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么办?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1.判断下列注音或释义是否正确。
A.淫yín( ) B.嗟jiē( )
C.施舍:把自己的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 ) D.厚禄:宽厚仁慈。( )
2.枝线上关联词语依次为( )
A.只有 才 所以 B.只要 才 但 C.只要 便 但 D.如果 才 却
3.选文第回段的作用是( )
A.交代写作背景 B.提出中心论点 C.直接抒发感情 D.引出说明对象
4.第2段在结构上起__作用,第6段“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应放在上段末尾,而文章却独立成段,旨在___。
5.文天祥拒绝降元,用孟子的话概括为__,“不食嗟来之食”用孟子的话概括为__。
6.第2、3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7.第5段运用了_____的写法。
8.第3段引用文天祥的诗句,选自他的诗,“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___。
二、阅读罗哲文《万里长城的构造》(有删节),然后回答问题。
(1)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
(2)城墙的构造,在明代以前,大多是土筑石砌的,明朝长城则大部用砖、石砌筑,在工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3)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约7.8米,山岗陡峭的地方比较低些,平坦的地方比较高一些,城墙内部比较低,外部比较高。墙基平均6.5米宽,顶部只有5.8米。墙身内部的一面,每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券门,有石梯通到墙顶上,守城士兵可以由此上下。墙都是用整齐的条石砌成的,内部填满泥土石块,非常坚实。
(4)城墙的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而成,面上一层是方砖,用石灰砌缝,砌得十分平整坚实,野草都很难生根滋长。陡峻的地方砌成梯道。墙面宽约4.5米,可容五马并骑,十行前进。靠内部的一面,用砖砌成高约一米的宇墙(城墙上所筑小培)。靠外的一面则用砖砌成高近两米的垛口。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个口,叫做了望口,垛口的下部有一个小洞,叫做射洞,是用来射击敌人的。城墙墙面还有排水沟和吐水嘴等设备。
(5)城墙上每隔大约半里,有一个凸出墙外的台子。这种台子分作两种;一种叫做墙台,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多,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边砌有垛口,台上还有这避风雨的简单房子。这种台子是巡逻放哨用的。另一种叫做敌楼,分上下两层,下层有许多砖砌的小房间,可容10余人住宿,上层有射击和守望用的垛口。敌楼上还有燃放烟火的设备。
(6)烽火台也称作烽堠、墩堠、狼烟台、烟墩等,是专为传递军情用的。形式是一个单独的台子,大多建筑在山顶上。台上有一个高架子,上面挂着一个笼子,笼子里头装着干柴枯草。发现敌人来犯,就点燃它,发出火光作为信号,这叫做“烽”。另外还堆积着许多准备燃烟用的柴草,叫做“隧”。白天燃隧,夜里点烽。据说当时曾用狼粪来作隧,因为狼粪的烟可以直上云霄,远处容易看见,所以又称烽火台为狼烟台。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滋( ) 垛( ) 燧( ) 墩( )
2.选文第四段意思是____,其作用是_____。
3.第2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4.第3-6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其中,第3段说明顺序是,第4段说明顺序是___。
5.第6段介绍了烽火台的____、____和_____。
6.下列句中的副词作用说法错误的一组是( )
A.“几乎是不可能的”中的“几乎”表示肯定。
B.“墙身都是用整齐的条石砌成的”中的“都”表示范围。
C.“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中的“最”表示程度。
D.“敌楼上还有烟火的设备”中的“还”表示重复、频率。
三、读《白杨礼赞》片段答题。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料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大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3)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____美是专指“婆婆”____“旁逸斜出”之类而言,___,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____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___不缺乏温和,___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强
血
参
2.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决荡_________
婆娑_________
3.在横线处填上有关词语。
4.第1段的中心句是___ ,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时,采用的顺序是___。
5.“那是……”的“那”从__距离指代白杨树,“这就是……”中的“这”从__距离指代白杨树。
6.第2段在结构上起_作用,上句说“极普通”,下句说“不平凡”,其目的是__。
7.第3段作者先说白杨树“没有……没有……”、“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写法是运用___写法,意在___。“好女子”“伟丈夫”___修辞方法运用得十分贴切,形象。
8.第3段末尾,四个“难道”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___,强化内容的表达,用___加强语言的气势,用___、____、____、____表层递的词语步步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9.第4段最后一个复句的层次可分析为( )
A.(1)|(2)(3) B.(1)(2)|(3)
10.从这几段文字中找出表示本文线索的句子。(不超过10字)
参考答案:
一、1.A.× B.√ C.√ D.×
2.C 3.B 4.承上启下,引起读者注意,强调其主要性。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6.引证法,例证法。7.记叙、议论。8.《过零丁洋》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上放光。
二、1.zīduǒ suì dùn 2.概括说明万里长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历史价值。交代说明对象,为下文说明作铺垫。3.比较、举例。4.由主到次、由下到上,由下而上,由大到小。5.别称、用途、使用方法。6.A
三、l.qiáng加强 jiàng倔强 quān圈套 juàn猪圈 xuě血泪 xiè血淋淋 cān参加 shēn人参 2.冲杀突击,盘旋。3.如果、或、那么、但是、也、更。4.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自下而上。5.空间,空间、认识。6.承上启下,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7.欲扬先抑,肯定白杨树的美,比喻。8.反问,排比,就只觉得、就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9.A 10.白杨树是不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