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 书
一个好苹果和一个烂苹果,三岁小孩也知道怎样选择,而对一本好书和一本坏书,很多人选择了一个烂苹果却浑然不知,不少的中学生沉迷于武侠和言情便是其中的一例。
恩怨情仇是所有武侠书的主题,大同小异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的人物性格,大同小异的武林功夫--我真弄不清楚每天都吃同一个菜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好胃口。
言情书则是一盘糖醋空气。又粘又酸生活在原离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物在其间搔首弄姿,一个又一个的爱情故事照着同一个模子无聊地演绎着,白马王子和丑小鸭要死要活的相爱着,--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游戏了,可为什么还会有人对这种游戏感兴趣呢?
成天读着这些书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写出什么好作文来?
一本坏书可以败坏你的品质,而一本好书却可以给你不尽的滋润。
那么,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呢?
一本好书总是写得十分讲究,十分用心,有学问,有才情,书卷气很浓。这种书在规模上气度上都很大。作者关怀事物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经久难忘,作者的思路不是一般的新颖和别致,而是奇特到了深邃。这种书出自一些真正的大师,他们是作家中的星斗。这种书决不仅仅给予你一点修养和知识,而是给你探索的勇气,给你一种生存的决心和意志。或许这样的书可以全部的改变你,给你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人找书,书也找人,一个对读物要求苛刻的读者往往就是一个好作者,疏远好书的结果是在写作时走向畸形。
所以,你必须读好书。
(二)做 人
作文即做人,很多先贤圣哲都这样说。
似乎很玄妙,其实很简单。有缺点的千里马就是千里马,而完美的驴子始终都是驴子,即便它到麦加朝圣过。一个心理品质低下的人是无法写出好文章来的,试想想,没有夜莺嗓子的麻雀怎么能唱出夜莺般的歌声呢?
简单地说,不会做人就不会作文。
作文不是技巧的组合,而是心态的自然流露。这就是说,一个学作文的人首先得学会做人。中学生是一张纯净的纸,上面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也可作最糟糕地涂抹,选择怎么样的方向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大气、宽容的中学生是受人欢迎的,严格地要求自己,宽容地对待别人,平静地接受成功和挫折--这都是一个中学生应具有的良好品性。自信、谦虚、坦诚、勤奋、顽强、好学则是一个中学生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你的大气,你的作品呈现大气,因为你的宽容,你的笔下呈现宽容。无论你有多高明的技巧,这些本质的东西永远也无法编出来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中学阶段注意自己的修养,它不仅仅给你的作文带来用之不尽的源泉,而且给你其他方面也带来很多好处。周恩来成为一代外交家和他中学时期的主要修养是分不开
(三) 真 实
照片中的自己往往比镜子里的自己要漂亮得多,但没有谁会认为照片是不真实的。
作文崇尚真实,但作文不是照镜子,它需要加工,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加工。所有标榜真实的文章未必真实,而所有声明虚构的作品却未必虚假,照搬生活和脱离生活一样可笑,改变关于真实的陈旧的观念是必要的。
只要我们稍加思索,我们便可以从此文的开头的比较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照片之所以要漂亮是因为拍摄时采用了一系列技术的缘故,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有意的启示。应用到作文上来,我们可以从拍摄的灯光、服饰、背景等掩盖缺点(只限于作文)的方法中推广到写作上的某一人物的背景可以应用到另一人物身上,用鲁迅的话来说,那就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一个人物的构成可以是张三的头,李四的四肢,王老五的身子(当然必须和谐),可以将一些人的优点或缺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和真体的某人有差别,但他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在影视中所见的鬼神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
人的手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人类却用棍子加长了它的长度,采用合理的加工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四)定 势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先做一下这道题目:请你划一条线。
划好了吗?你划了一条什么线?直线?波浪线?三角形?房子还是人头?……
我敢肯定很多人划了一条直线(在一次实验中,我的学生们只有两个人划的不是直线),划直线没什么不对,但相对于用一条线画出图案来,你对自己这种划法还会加以赞赏吗?
什么害了你?定势。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情境发生变化,定势则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划直线即是个简单的例子。写眼睛统统都是炯炯有神,写好人好事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写城市统统都是高楼大厦……这些是作文上的定势。长期采用定势是危险的,它只会使你走向僵化。
那么,怎样破除定势呢?
一是别固守习惯。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一个主题可以有很多方法,社会更是千姿百态。在你选择一个方法之前,想一想,这是否是多数人采用的方法,如果是,你变换一种。
二是披沙拣金,批沙,就是筛选;拣金就是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种做法要有一览众山小的眼光。
三是反弹琵琶,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它的反面来想一想,比方说大家都赞美雪的洁白,我就可以揭露雪的虚伪(洁白的表面掩盖下的肮脏)。
总之,只要你不断思索、勤于练习,定势对你的阻碍只会越来越小。
(五)如 果
如果给我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一个叫阿基米德的科学家如是说。
如果给一根杠杆给你呢?
推而广之,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如果时光倒流如果你只有三天的生命如果你是超人呢……
你经常问一问“如果”吗?
很多同学都慨叹生活的平淡,那你为什么不采用一下这个方法呢?
不错,生活是很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借助想象,你可以使你的思维变得广泛而生动。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它不是唯一,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如果”来丰富我们三点一线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素材。
有什么比想象更能纵横驰骋的呢?借助想象我们可以和秦始皇握手和外星人踢足球,借助想象我们可以穿越安第斯山脉穿越各个星系,借助想象我们可以和鲸鱼交谈也可以和雄鹰交流……
有了想象,你还会觉得思路闭塞吗?你还会觉得言而无文吗?
(六)角 度
恐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弯下身子从叉开的双脚间看到的是另一个天空。由于角度的不同,原本习以为常的天空也会变得新奇。同样,角度的不同可以使生活中很多平常的东西变得新奇。所以,我觉得猎奇的收集素材的做法是不足为取的,我们应多对准平常的生活,只要你有一个好的角度。
不,我不是要大家不注意伟大,我指的是要从平凡开始。生活本身是琐碎的,正如一句歌词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说,好的角度显得尤其重要。也就是说,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化平淡为神奇的方法。
无中生有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和大人国就是典范之一,作者好象拿着一个望远镜颠过来倒过去地看人类。
方法之二是添花加草,伟大的更伟大,渺小的更渺小。
三是节外生枝,借助某种巧合,使生活中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比如浇花,正常的浇水促进其生长,而过多的水却有可能导致其死去,这一现象我们就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溺爱现象,从而分析其社会意义。
角度的选择不单可以运用到内容,同时还可以运用到语言、结构等上面来,它的运用也不外乎上述三种方法,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多试试。
(七)美 丑
美好和丑恶同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中学生偶遇丑恶便把笔指向整个社会,呼天喊地痛心疾首,一副拯救天下的样子。
只把目光对准丑恶是偏激的。
是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百分之百的金子,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丑的一面。但是不是因为鸟在某一天搅了你的美梦,我们就要杀绝天下的鸟呢?是不是因为行走不慎而摔了一跤,我们就从此闭门不出呢?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主次之分,把眼光放在主流一面才是正确的。试想想,你来到这个世界,是受到的关怀多呢还是训斥多?你周围的人们是诚实善良的多呢还是杀人放火的多?……
所以我们应当歌颂美好,要知道,睁开双眼,黑夜里我们也可以看见星星,闭上双眼,在白天我们也无法看见阳光。
(八)观 察
据说,著名作家易卜生经常坐在酒馆角落里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人,文学大师巴尔扎克也经常“盯梢”-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观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
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通过眼睛接触到许多事物,但没有探究底层的观察是不能称之为写作上的观察的。从写作意义上来说,“观”是看到显露在外的现象,“察”是把表面的附着物去掉。也就是说,观察的过程伴随着思考的过程。从这一点而言,同学们缺少的是“察”。
关于怎样“观”的文章已经够多了,我不想多说,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谈谈“察”。
“察”是一个不断挖掘和辨别的思考过程,这就意味着,“察”不能从某一方面来看,而必须是客观的,全面的,细致的,深入的,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和深刻含义,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要反复思考,分析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原因,综合归纳。
比较是“察”的一个重要方法,“比较”有“此”与“彼”的横比,有不同阶段、时期的纵比,或两者结合的纵横比,有同类事物的正比,有对立事物的反比等,从对比中同中存异、异中取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透过事物表象来探究事物的真谛。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只有通过事物表象进行切实深入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变发笑。”在这里我要说:“人类不思考,上帝变发笑。”
(九)特 征
在涌动如潮的人流中我们可以准确地辨别出亲朋好友;在密密麻麻的车棚里,我们可以准确地把钥匙插进自己的车锁;在星罗棋布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准确地走进自己的家……为什么我们不会把张三叫成李四?为什么我们不会骑走别人的车?不会走错家门?……因为他们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征。
写作就是要显现事物的特征。
魏巍的《我的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蔡芸芝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写她的外貌作者用了一句话:“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写她的温柔,作者写了好象要打,“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既是良师也是益友的蔡芸芝老师给予“我”深深的温暖。写孩子们的依恋,作者写到“我”的梦中寻师,还写了孩子们模仿蔡老师握笔的姿势。纵观全文,作者处处写出了蔡老师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我的老师》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在一些同学的作文中,我们却很难知道他写的是张三还是李四,在他的笔下他的家变成了我们的家,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没有表现出事物的特征。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写作仅让读者知道我们笔下的是一片叶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让读者知道这片叶子就是这片叶子,而不是那片叶子。
(十)情 理
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走出门去。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仔细地再读一遍。
你肯定可以发现在这段文字中提供了一个“新闻”:雨天里有月亮。
也许你会笑出声来,因为这有悖于情理。
不过我劝你别笑得太大声,一不留神,你也许会犯同样的错误。
为避免进同样的陷阱,我希望你谨记以下规则:
一是符合生活情理。你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但千万别说“深圳雪花大如雪”;你可以写春蚕吐丝但千万别写公鸡下蛋;你可以写夏日炎炎似火烧但千万别写冬天光着膀子四处跑;你可以写桃花枝头开但千万别写梨子地里钻……
二是人物言行符合年龄、身份、地位、心态。三岁孩童的理想肯定不会是要为建设伟大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美国总统克林顿绝不会趴在五角大楼上弹玻璃弹子;懂事长们也不可能歪戴帽子高卷库腿光着脚丫穿街而过;救人的紧要关头有谁会想到马克思列宁雷锋给予的教育呢?
三是广采博闻,知道得多才会少闹笑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当然以上规则适用于写实、说明、议论时,在荒诞、夸张、想象等写法时则另当别论了。
(十一)感 悟
从小学到高中你写过多少作文?弄不清,但肯定写了不少。肯定不少的老师告诉你:“多写是提高作文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前进了。有些人却原地踏步。多写是没有错的。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感悟。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它指的是写作者自己对事物的把握。感悟与否及感悟力的高下决定着写作水平的高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没有对事物进行探究,归纳,总结,又怎么不会停步不前呢?
因为缺少感悟,一些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地将一个个字码在一块,初一写海迪姐姐身残志坚,到高三还是写海迪姐姐身残志坚;因为缺少感悟,一些同学一次又一次犯着同样的错误,初一写小猫吐丝到高三依然写小猫吐丝;也因为缺少感悟,很多有益的经验悄悄溜走却一点也不痛惜。
感悟其实并不玄妙,它只是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去感受社会的每一个事物,然后表现在你的笔下。在你的感悟里,太阳可以是黑色的,汽车可以是漂浮着的;在你的感悟里,烦恼可以是音乐般的宁静,可以是摇滚般的……触摸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领悟这个世界,你完全可以做到。
蜜蜂能够筑巢,但它永远也只能建同样的蜂窝,你不去感悟,你也只能和蜜蜂一样。
(十二)简 洁
我无意在这篇文章论述简洁的必要性,恰恰相反,我主张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尽量“罗嗦”。
如果你认为我是在哗众取宠,那我要告诉你--你错了。大错特错。
我希望你曾经读到过这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谁写的?鲁迅。这句话完全可以这样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但鲁迅没有这样写。为什么?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后句没有前句所表达出来的潜在内容--后园里只有两株枣树,后句可以理解为还有其他的树。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只有两株枣树呢?这样不是更简洁吗?你可以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哪种更有意境、更耐人寻味?答案不言而喻。我们还可以在另一个作家的文章里读到类似的句子:“他家里有两件电器,一件是四十五瓦的灯泡,另一件也是四十五瓦的灯泡。”一读到这句,一个清贫的家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他家里有两支四十五瓦的电灯泡”是不能表达出这个意义来的。
瞧,这就是“罗嗦”的好处。
除了在有利于表现主题时必要“罗嗦”,我觉得在以训练为目的的写作也可以“罗嗦”,即将一个内容用尽量多的语言来表达,可以是词藻的堆砌,比方说“一朵花”,你可以在“花”前加上你所能想到的形容词,写一个人你可以任意延伸。这样,久而久之,你将会掌握很多词汇并逐渐驾驭它们,也会慢慢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纵笔千里,什么时候宜小心驾驶。当然,我这里讲的“罗嗦”是避免流水帐式的罗嗦。也许你会担心这样写下去只会越写越差,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你不至于见过能步行二万里的人你让他走一千米会走不动吗?
你完全可以试一试,因为从“长”到“短”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规律。当然,应试作文应该简洁(这是余话,不提)。
(十三)朗 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朱熹说。
朗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通过朗读,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的能力。朗读的多,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自然地涌入笔端。再说,文章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只有再三朗读,反复琢磨体会,才能有所领悟。特别是意境这东西,常常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心悟其意,心融其境,产生妙不可言之感。
德国的物理学家艾宾洛斯说:“反复是保持的函数。”朗读正是达到保持的手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放开我们的喉咙来读语文。
(十四)含 蓄
据说,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给许多画家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用画来表达“深山藏古寺”。很多的画家都画出了古寺和深山,而只有一位画家独辟蹊径:一条江边几个挑水的和尚,背后是葱葱郁郁的大山。这位画家获得了皇帝的赞许。比起其他的画来,这幅受赞许的画显然更耐人寻味。
我们的写作就需要这样一种含蓄。“含蓄者意不浅落,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在写作中,生怕别人不懂,喋喋不休的直白、毫不遮拦的议论、不合时宜的口号使作品一览无余,这只会令读者对你生厌。而含蓄则让人感受到你的智慧,真实地把握你的思想。
要达到含蓄其实并不很难,你可以使用比喻,你可以运用象征,甚至你可以留下空白,不把结果亮出来,你还可以借助梦幻移花接木……
当然,含蓄不是晦涩,不是把一篇文章编成密码。让人明白而又意味深长才是含蓄的本来目标。
(十五)曲 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人会喜欢毫无波澜的文章。
那么,怎样使文章做到曲折有致呢?我想你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悬念法。这种方法用若干似离题实切题的材料腾挪跌宕,一开始就制造悬念,吊人胃口,如《驿路梨花》便是。
二、误会法。这种方法以不断产生误会为纵,误会一旦解除,问题便解决。如一味同学写的《父亲》,开始写父亲对我的“漠不关心”,不问我成绩,不送她礼物,晚归了也不问原因,后来“我”病了,父亲每天来看,并没有什么话语,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从不抽烟的父亲为了能探一探自己,竟向门卫敬烟,于是才明白,父亲其实一直在疼爱自己。
三、言他法。这种方法先撇开主要人物,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先写他人,再写出主要人物。如课文《猎户》本来写访问打豹英雄董昆的,但文章却宕开笔墨,先写家乡的尚二叔,又写绕道去看望“百中”老人,然后再写董昆。前面两个人物,是突出董昆形象的手段,它可以更鲜明地显示主要人物董昆的时代特点和思想性格。
当然,运用以上方法要根据表达需要而定,灵活运用以上方法必定可以使你的文章跌宕生姿。
(十六)深 刻
我们可以读到中学生不少这样的文章,语句通顺,结构完整,但读这一类文章却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深刻。
把笔指向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文章里抒发小我的孤独,或者毫无目的地写一些“街边新闻”记录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这些是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征。
为了使文章深刻,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抓住本质的事物,透过表象,看到内在,剔除那些非本质的东西。
二是渗入时代新观念,在文章中表现时代风尚,把握时代命脉。
三是艺术加工,把一些并不深刻的事物加工成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些学生可能不以为然,其实高中生所学的辨证唯物主义对写作的深刻就很有帮助,比如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等马克思思想对分析事物就很有好处。
当然,要使文章深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实践才能走近深刻。
(十七)生 活
不少的老师肯定这样告诉过你:“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每件事,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个人,你作文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了。”你照做了,可一提笔,你还是会觉得缺少素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思想你还是无法表达。
怎么回事?
老师说的当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中学生所生活的圈子是狭窄的--由家庭到学校又由学校到家庭,再说,我们生活的并非每天都充满故事,我们过着的日子更多是平淡的,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也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变化。
那么,怎样可以搜集到尽量多的素材呢?
除了观察,除了读书,我们还可以借助电视。借助电视,我们可以知道国家元首和明星们挥手的姿势;借助电视,我们可以感受巴黎的浪漫埃及的久远;借助电视,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动荡……借助电视,我们可以用笔描绘我们从没见过的动物;借助电视,我们可以用笔倾诉我们从未有过的情感。
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中学生喜爱流行曲,而一首好的流行曲就是一首好诗,它的用词、它的结构也是很美的,如大家所熟知的《涛声依旧》。借鉴流行曲当中有益的东西会让你受益不少。轻音乐、交响乐也讲究起、承、转、合,也讲究和谐--这种内在的东西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心领神会,而听得多了,你内在的气质得到了熏陶,它自然地会表现在你的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