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我们不能否认,学校课程的增加,学生课业的加重,使中学生“观察”、习作的时间大为减少,从而加深了目前作文教与学的难度。但如果待到减轻学生书包以后才致力于作文教学,让他们去观察生活,学习写作恐怕为时已晚了。
教与学相辅相成,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这是任何学科教育的理想境界。而现实中的我们在“教”的方面投人尚不够,不能把学生从消极苦闷的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因而使“学”陷入“想起作文心就烦”的困境。
困境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海无涯苦作舟。或临考前天昏地暗地背“范文”,那摇头晃脑的样子简直像背八股文;或从《作文选》里借来几篇应景,结果被罚抄或罚站“倒蚀了一把米”。二是为赋新“文”强说愁。文字功底稍好一点的学生,因课文学业太多无暇体验生活,与其绞尽脑汁地寻觅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如无病呻吟似的感受一下“多味”的人生。
造成如此困境的原因很多,在我看来,可能与我们“教”的方式或手段有关。部分教师因为恨铁不成钢,在上作文课时过于严格,动辄训话罚抄并佐以教鞭,不太注意对学生“情感投资”,严师到头来出不了“高徒”。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们又大都局限于讲范文,列提纲,或都拿出参考书本照本宣科地讲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这种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与青春期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总是格格不入的。
如何了却这块缠绕着作文课的心病呢?根据国家教委所倡导的小学愉快教育,中学成功教育理论要求,许多教师已总结出了“快速作文法”、“快乐作文课”等作文教改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摆脱了“作文就是作难”的教学困境。在参照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结合一般乡镇中学实际情况,在本校文学社开设了为期3年的作文辅导班,现已初步归结出旨在体现“教学大纲”、“生活信息”、“审美教育”三结合的作文信息课教学法。
作文班学员都从作文信息课中受益不浅,在省市县三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近370篇习作。从1994年9月到1996年12月人均发稿4篇。其中张丽娟学员虽小学写作水平低下,但如今在中学入辅导班后上升很快,在全国性征文比赛中荣获收藏奖一次、优秀奖一次;朱牡丹同学原对写作缺乏兴趣,入了文学社认真听取作文信息课讲座,积极投稿并获得县教育局《中学生作文》杂志年度评选三等奖。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写作报》、海盐县《教育工作通讯》,分别在1995年11月号、1996年3月号上,以《开拓写作视野,潜心作文教改》为题,对我的作文辅导班作了详细介绍;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初中生》杂志,在1995年1、2月合号中,以《鸳鸯桥畔练笔忙》为题对我的作文教改经验作了专栏报导。
作文信息课的基本框架
“和做饭炒菜要有柴米油盐,建楼盖房要有砖瓦木石一样,作文需要贮存大量的各方面的信息(材料),才能得心应手顺畅自然”。
作文的信息或材料从哪里来?偶尔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抬起头来,我们能从窗外的信息社会中觉察出多少写作所需的材料呢?作文信息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以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教授学生如何储存并加工信息,如何搜集并整理材料。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戏而惮拘检,如草木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断乳期,青少年的心理结构尚欠健全。棍棒式教育或天书式说教,终究感化不了他们稚嫩天真的心灵。作文信息的传授如采取这种方式只能摧挠而不是舒畅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终究也培养不了他们参与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以审美的形式传授写作的信息,可以以美启真,以美扬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可以通过快乐的课堂教学,消除学生的作文惧怕心理,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和参与意识,并由此提高作文水准。
1995年4月18日上午,我以《中学生日常作为规范》为主题,在浙江省海盐县于城中学初二(5)班开了一堂作文信息课。起初,放录音《生活需要七色阳光》,以宜人的音乐使学生心情得以放松,接着,让他们看黑板上的大漫画,进一步营造审美教育的艺术氛围,然后,我以“圆桌会议”形式让大家就歌词和漫画的内容内涵展开讨论,当同学们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畅谈《初中生该不该进三室一厅》,我才展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挂图,要求他们联系挂图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成小文章。
在这节作文信息课里,我没有板起面孔进行空洞说教,而是以讨论会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去领会听觉的信息内涵(指歌词),去理解视觉的信息底蕴(指图画)。信息的输送,审美的教育,使学生在快乐中领会。发言稿《初中生与三室一厅》被《浙江初中生》杂志录用为专栏文章。
作文信息的教学当然离不开教学大纲。大纲规定的训练篇目,都是作文信息课的定向辅导内容。像义教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侧写训练:“写一封信”,我就开设了以演讲比赛为主要形式的作文信息课,并提供了日常书信写法、名人书信典故等写作信息,要求他们以“写给自己”、“写给异性”、“写给老师”等为题旨先写后讲,后来便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切莫死读书》、《假如我是语文教师》、《男孩别拒绝阳光》、《男孩不能这样》、《秋雨,我的泪》、《走出雨季》等本次活动的作文均发表在《浙江初中生》、《中学生作文》杂志上面。
综合以上的看法,所谓作文信息课的基本框架,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生活信息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形式。
作文信息课可行性研究
在阳光与黑暗共存、鲜花与荆棘同生的人世上,“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中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外界一些不利影响。作文信息课教学的实施,能对消除这些影响,净化学生灵魂起一点作用。教师在作文信息课传授的写作信息,都是从自然、生活、艺术作品中挖掘出来的美的事物,因而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而且,由于作文信息课是紧密结合大纲要求开展的,学生通过作文信息课的学习,一者可以圆满完成大纲范围内的作文训练项目;二者以其作文水平的长足提高促进了语文成绩的上升。比如说最近的一次作文信息课:“星族成功之道”,不仅让同学们深刻洞察了成龙等名星成功背后的难困苦的自强不息,还为初三写作相关议论文准备了翔实材料和有力证据。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的这句话,说明感情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动力因素。作文信息课以其对情感性教学的注重,往往能调动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运用实物、图画、音乐、情景模拟等一系列感性化的作文信息,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其介入艺术化的写作情境。譬如在义教语文第二册“情系故乡”一课时,我设计并落实了《九月九的酒》为主题的作文信息课。我首先启发作文班学员思考:嵇先生硬要睡老式木床,硬去找旧式便桶,何以能反映他乡情之浓恋母之深?紧接着播放催人泪下的《九月九的酒》,让学员陶醉在浓郁乡情之中;而后我以描述性语言过渡到《松花江上》的感人意境中去。借助醉人的音乐,激昂的诗朗诵,让学生身临海外赤子的望眼欲穿的乡情,旧社会人民流离失所的亡国之痛中去,最后我又和大家一起饱含深情地齐唱《九月九的酒》,为第二课时的《思乡情愈浓,归国心亦切》广播稿的读后感写作创造了浓烈氛围。
在作文信息课的快乐课堂里,人人都可以露一手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或诗画、或演说、或歌唱、或辩论、或主持……机会均等地参与同学间、师生间的公平竞争,并享受着自己的个性或才能被公认的愉悦感,尤其是当自己活动后的作文被公开发表的时候。而学生活动热情及创作激情的全面调动,全赖于作文信息课教学情感因素的纵横调动。
以德育为先导,以智育为结果,以美育为核心,三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这就是作文信息课实验可行性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以审美教育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生活信息,并将信息或素材编织成写作信息网,借此消除“生活与作文”的鸿沟,在克服中学生“苦作舟”、“强说愁”的作文消极心理基础上,行之有效地完成教学大纲的作文训练要求。这也正是我进行作文信息课教学法实验的美好初衷。
原载地址:中教育星教育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