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编辑部进行作文批改是一种便捷高效的作文批改形式,它可以分如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编辑审稿
批改作文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编辑部,每个编辑部再分为初审和终审两个审阅小组(每个小组至少安排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任主编,以保证审阅批改的正常进行)。然后,把收起来的作文分发给各编辑部的初审组审阅批改(各组不阅本组的作文)。审阅批改时要求各初审组由一名编辑读,其余编辑听,然后经大家集体讨论后将作文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好的作文由主编执笔,其余编辑各抒己见,集体修改后,写出推荐意见,送终审组审阅。中等作文也采用上述办法进行修改和优缺点评价,以待约作者改稿。较差的作文分发给各责任编辑,同时进行修改并写出详细的修改建议,以待退稿。接下来是终审组继续集体审读推荐来的“好稿”,进行第二轮审阅。对被筛掉的作品,由具体的责任编辑进一步修改并指出不足;对录用的“好稿”,则由本组主编进一步修改润色并写出赏析文字,以引导和提示读者阅读。
二、编辑约见
这一环节主要是由初审组将中等作品的作者和终审组将筛掉的作品的作者约进编辑部,由各责任编辑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诚恳地给作者指出作品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这一环节,特别提倡编辑和作者展开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以辨明是非,提高认识。较差的作品也要在这个环节中由各编辑部退还给作者本人。
三、读者评刊
这一环节一般在第二课时进行。将上一课时通过终审的所有优秀作品装订成一册《优秀作文选》,然后撤销各编辑部,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当读者,对这册作文选进行再赏析。方法是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优秀作文(要求按编辑部修改后的样子读,且读出两审的批语),然后大家自由发表意见,看它究竟好在哪些地方,存在哪些不足,最后由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归纳总结,提出本类作文的创新方法和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下面以一篇通过初、终审,最后又在“读者评刊”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文为例,具体说明一下模拟编辑部法的优越性和实际效果。
最后的一分钟
“离下课还有一分钟”就像口令一样使教室里沸腾起来,每个人都进入了收拾状态。
老师正回味着“x”、“y”,突然看到同学们的课本已整齐地码在桌子上;头发理得一丝不乱;衣着也很整齐,就像整装待发的战士一样,与刚才桌上一片狼藉、头发乱得像鸟窝有着天壤之别。怎么会这样?过度的惊讶使老师忘记了刚才讲到了什么地方。他问:“同学们,我刚才讲到什么地方了?”同学们一阵细语,细语之后又静了下来。大家面面相觑,老师以前提问总少不了的“x”、“y”都跑到哪儿去了?老师在台上惊讶,同学们在台下惊讶,教室里静得连呼吸的声音都可以听见了。
终于有同学忍受不了这般的静,小声地倒计时,19、18、17……
同学们本以为过了这最后的一分钟,就可以回家透透气,摆脱一下一天到晚不停的算啊,读啊,谁知老师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怎么答?每个人都低下了头,好像刚刚打了败仗的逃兵,奄奄一息。有人小声说:“完了,父母可是算着时间等我回家。不然,又要挨骂了。”坐在一起的同学附和道:“我也一样。”再次默默地数着,10、9、8……
突然老师打破了寂静,说:“对不起,同学们,刚才我走神了,继续讲……”
“铃……”总算下课铃响了,打断了老师的讲解,同时也传来一句得意的自语:“真是分秒不差。”
“放假了,是吗?”老师小声地问。
“是!”如洪钟般亮。
“那么布置家庭作业,请翻开书第××页……”
同学们眼前一黑,看来家里的空气也不一定像预想的新鲜。
初审意见:文章通过课上“最后一分钟”时老师的反应和同学们的表现,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现实问题:中学生的学习实在太紧张、太沉重了。选材典型,发人深省。另外,本文扣题紧,叙写简洁,情节集中,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对老师和学生的形象刻画生动传神,不失为一篇较有欣赏价值的美文。
终审意见:文章反映的问题较为深刻,具有典型意义,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对人物的刻画用笔简练,却又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某些词语的运用也很精彩,比如第6段的“奄奄一息”,粗看似乎用得不当,但实际上却极为准确地写出同学们此时度“秒”如年、无奈至极、仿佛遭受了当头棒击的心理感受,叫人顿生怜悯之情。
学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还不错,但在具体行文时还存在一些美中不足。比如第1段的“使教室里沸腾起来”,“沸腾”一词动静太大,用得不大贴切,应改为“骚动”才好;第6段写“有人小声说:‘完了,父母可是算着时间等我回家。不然,又要挨骂了。’……”这处描写有些偏离全文所写的中心事件,应该删掉或修改;第10段的“总算下课铃响起了,打断了老师的讲解”,这两句不连贯,应该将“总算”移到“下课铃”后。……
教师:编辑部的初、终审编辑和刚才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评价都比较实在,切中肯綮。但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很突出、很值得称道的方面,那就是有关老师和学生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闪转腾挪,极尽变化。比如写学生,先写他们兴奋地进入了收拾状态,当听到老师还在不紧不慢地问“我刚才讲到什么地方了”时,又“低下了头,好像刚刚打了败仗的逃兵,奄奄一息”,再后来当老师问“放假了,是吗?”时,同学们又再度兴奋起来,用洪钟般的声音回答:“是!”可当老师说“那么布置家庭作业,翻开书第××页”时,同学们终于沮丧地“眼前一黑”。这情绪态度的起伏变化,将同学们渴望放假休息却又不能如愿的矛盾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尺幅之内波澜数迭,显得十分精巧。所以,我想借此向大家强调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以后在写这种典型片断式的作文时,要特别注意情节的曲折有致,避免平铺直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