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离不开肖像描写。传神的肖像描写一定是抓住最说明问题的地方,抓住特征来写的。如果抓住特点“画头发”,“头发”也会揭示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初中语文教材中就不乏“画发”的神来之笔,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范例。
一、展示人物的身份
由于年龄、职业的不同,人们对发型的设计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作者就抓住这一具有显著特征的头发来展示人物的身份。《卖蟹》中“过滤嘴”的“稀稀拉拉的花白头发,整齐地朝后梳拢着,蘸了水,没有一根错乱的”,这看似“洋气”、貌似“高贵”的发型设计,活画出的是一副富态优裕的市井小人嘴脸。同一文中小姑娘的头发是“蓬松松的刘海上缀着雾星儿,一颤一颤的”。这头发是十五六岁少女青春美的特有标志,透射出一股子纯朴的海边乡村气息。
二、展现人物性格
在阿累的《一面》中,有“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的近景描写,也有“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的特写。这是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有意识地进行观察的,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抓住了人物的头发特征。“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直竖着寸把长”,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坚忍不拔的斗志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三、揭示人物的思想本质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描写“清国留学生”时,说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是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
四、反映人物的心理
杨沫在《坚强的战士》中写共产党员林红在敌人提她去“过堂”时,拿起梳子“慢慢理好了柔长的头发”。这个梳理头发的细节,正是人物面对酷刑和死亡的考验而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心理反映。
肖像描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倘若抓住人物的头发精雕细刻,则会有其独特的光彩,奇异的神韵。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康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