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考试研究 >> 文摘正文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
【字体: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作者:梨子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4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
、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
、 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四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
、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
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
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
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
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
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
段落层次
   7
中心思想
   8
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
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
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
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
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
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
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
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
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
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
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小说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
   1
概念 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
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3:《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了悲凉的心情。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描写中对于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神态的描写)的作用分析要侧重其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而环境描写则要注意分析其对烘托人物和中心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常用来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渲染某种氛围,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文章的中心等。社会环境描写常用来反映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为表达中心服务。
                            散文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散文常识及方法运用
  
(一)明确概念
  
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例:朱自清《春》,文章写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人,选材广泛,语言精美、形式灵活,体现出散文的。而这一切却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具体表现,集中凝聚着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
  
(三)掌握方法
   1
、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
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
  
事件 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例:吴伯萧《记一辆纺车》,作者以怀念纺车为线索,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反映出当时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作者对延安生活的热爱和对延安精神的赞颂的思想感情。
  
自然 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例:《白杨礼赞》一文起始描写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而后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由细致刻画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杨树的风格、品质,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2
、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寓理于事 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例:《敬畏生命》
   “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的人生哲理。
  
运用典故 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例:《〈怀乡梦〉自序》
  
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诸如狐死首丘越鸟巢南枝等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爱国思乡的游子心境。
  
融情于事 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例:《背影》
  
作者特写父亲车站送别,站台买橘的动人情景,细腻刻画父亲的背影,使蕴涵在行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显露无遗。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3
、如何体会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①
把握对象 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
把握特点 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③
把握线索
  
叙事线索 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
  
抒情线索 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具体事物等。
   ④
把握意义 即深入理解蕴涵材料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主题意义。
   4
、如何辨析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
   ①
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具体、详尽等。
   ②
联系内容,深入发掘。
  
例:《春》---文章运用多种修辞对春天里的花、草、树、风、雨、人等景象进行细腻描摹,可见,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
                        
说明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说明文体常识及方法运用
   1
、对象特征
  
事物 说明内容中的形容词性修饰语句。
  
事理 解释说明事物内部原理的文句。
   2
、说明方法

解题模式:指出说明方法+自身作用+说明了(中心句)
  
下定义  简明扼要科学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概念性内容。
  
举例子  举了。。。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列数据  具体准确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  把。。。和。。。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分类别  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体,全面有条理
  
作诠释  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画图表  用图表形式说明事物,更浅显、明了的突出事物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摹状貌  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3
、说明语言
  
平实型 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表达效果+语言特征
  
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赵州桥的桥面只是差不多与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如果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生动型 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
  
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4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的特征。程序也属于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
  
逻辑顺序 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从主要到次要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特征。解题模式:文章思路+说明的具体顺序+结论: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
                              
议论文体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议论文体常识。
   1
概念 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所提出的意见、号召等,并运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证明的一种文体。
   2
论点 作者的观点,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 统领全文论述内容的观点。
  
分论点 中心论点的延伸、深化,证明中心论点某一方面问题的观点。
   3
论据 证明论点的依据或材料,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 一般事实、史实、数据等。
  
道理论据 名言警句、科学公理、民间熟语、定理、定论等。
   4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方法,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
  
摆事实 运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讲道理 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或直接分析事理。
   5
论证角度
  
正面论证 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正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反面论证 运用具有消极意义的反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6
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旗帜鲜明的提出所要论述的观点。
  
分析问题(本论) 紧扣中心论点,挖掘现象本质,深入问题核心,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 归结全文内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呼吁、号召。
   7
论证方式
  
立论 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现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驳论 通过驳斥错误、荒谬、消极的观点、依据或论证过程,树立自己正确、积极的观点。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快速阅读全文,确定文体。
  
(二)认知文章内容,按文体特点解答。
  
(三)审清文题,明白所问。
  
(四)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如何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①
文章答案文章找
  
从段落位置找 按开头、结尾、文中次序,在相应段落找出明确表达作者观点,且带有可见、这样、综上所述等标志性词语的归结性语句。
  
例:《从三到万》的三个分论分别由一般地说之所以由此可见这样明显的标志性语句予以提出。
  
从结构角度找 按总分式结构提示,总分总总分结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分总分结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中的过渡性文句;分总结构,中心论点则一般是文章结尾的归结性文句。
  
1:《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作者在文章起始直接引用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来提出问题,而后在行文中围绕此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深入分析了对待错误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在结尾,作者联系我国当前体制改革的实际,深入论述,归结全文。可见,本文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由此,中心论点可确定为开头首句。
  
2:《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作者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巩固胜利的长期性、艰巨性,而后针对党内出现的四种不良作风,提出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殷切期望。在文末,作者呼应开头,提出去掉不良作风的做法和号召。可见,全文是按照分总分的结构方式来阐述问题的,中心论点就是文中提出的两个务必
  
从论述内容找 中心论点就是概述全文论述内容的文句。
  
例:《理想的阶梯》一文,奋斗,是理想的阶梯不仅明确点题,还综合了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三个分论,是全文内容的综述。由此可确定此文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归纳概括
  
压缩、组合分论点。
  
例:《从三到万》的分论点分别为:学习要点滴积累,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学习要谦虚谨慎,不能自命不凡;学习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如此,中心论点可归结为:学习文化知识要循序渐进,要谦虚谨慎,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2
、如何概括事实论据?

  
紧扣论点,从具体论述内容中,按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挑拣关键语句予以归纳。
  
例:《俭以养德》中所列举鲁迅先生为了工作而不被安逸的生活所累的事实,这一大段文字可简述为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
   3
、 如何把握论证方法?
  
单纯的摆事实或讲道理,论证方法则为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例证);道理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论证方法则为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证方法只为对比论证
  
运用比喻修辞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则为比喻论证(喻证)
  
引用名言警句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则为引用论证(引证)
   4
、怎样解决关于论证顺序的问题?
  
从论述内容所关涉的论据范围(古今中外、人物称誉)或论证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理想的阶梯》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一句中的科学家、文艺
  
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不能,因为爱迪生是科学家,鲁迅、巴尔扎克是文艺家,前后称誉语序应相互一致。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