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考试研究 >> 文摘正文
05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给我们的启示
        ★★★
【字体:
05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李翠明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31

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给我们的启示

德圣中学   李翠明

中考的“导向”作用影响着教师的教,也影响着学生的学。虽然我们进入课改已经三年,但评价体系尚未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因此,中考还将成为左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隐形“指挥棒”。尤其是今年的中考对我们的意义非同一般,课改三年了,评价会不会体现这种精神呢?教学和考试会是两张皮吗?考前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顾虑,考后我想绝大部分人已经打消了这种顾虑。这进入课改的第一张中考语文试卷,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既发挥了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又发挥了中考对教学的检测作用。现在我们仔细研究这份具有导向性、富有人文气息的试卷,对于今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下面我就试卷的积累运用和阅读部分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和同人指正。

一、“积累”将基础知识的考查变为语文“积累”的考查,加大了考试的文化含量,突出了语文的本质。

以往试卷的第1题都是用简单的填空形式来考查考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这是沿用了多年的一种模式。今年遭到了摈弃,而改为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考查。考查的四个汉字都是常用的基本汉字,不故意为难考生,而且形式多姿多彩,很有生活味,不再那么呆板。我想,情景类的汉字考查形式将在以后成为这类题的主导模式,而简单填空题的模式将会逐渐淡出,因为这符合新课程倡导的“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 和“在运用中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等的要求。

默写题的第9小题是道选做题,题目不仅新颖、巧妙,而且能力要求更高。这不仅因为它是考查的理解性背诵,要求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准确得体地运用。主要是有部分不是初中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名句,是需要平时积累的。这告诉我们,我们倡导学生的积累不应该太功利了,非要是指定背诵的才背诵。而要从知识层面上升到语文层面,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正是语文的本质所在。

所以,我认为,我们平时的教学就不能单纯地“教教材”、“教知识”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去有意识地迁移拓展,尽可能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充分挖掘语文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学习语文,丰富他们的语文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千万不能再死抱一本语文书,死教那点课本上的知识了,从考试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很不合算的,因为你教得那么辛苦,到了考试,学生还是错了。

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考查占了很大的比例,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的24分,除了10分的名句默写之外,其余的14分都是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这就包括刚才讲到的字词的考查。其实,如果我们细细地研究一下试卷,不难发现,阅读部分的18题和2223题,也都是考查这一内容的,累计分数达到22分。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它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同时也是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考突出这部分内容,也是在落实新课程评价的精神,即重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我想这对我们不能不有所启示。勿庸讳言,我们平时的教学重视的是什么?还是那几篇课文吧,除了上课文也就是做练习,每个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有没有都扎扎实实地组织学生做了呢?有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觉得做这些东西很麻烦,或者觉得做了也没有多少作用,所以常常就敷衍一下了,或者光布置不督促,不检查,更不交流展示,久而久之,学生也跟着敷衍了。平时考起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根本就没有什么把握,只是跟着感觉走,中考中肯定也丢了很多分。

我想,今年的中考就给我们的平时教学提出了这样明确的要求:新课标中要求的东西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好好落实,否则,吃亏的是我们自己。人教版新课程的六册书一共有36次大大小小的综合性活动,只要我们平时认真结合课文真正开展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所得,把语文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课程资源和语文学习的渠道,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解答这样的开放性题目是不成问题的。而一味地教课文、做练习,恐怕是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而且,我一直在想,学生整天埋头于做练习和考试中,我们老师整天忙于上课和改作,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学生搞得那么辛苦,把语文教得那么枯燥呢?如果我们能组织学生好好地开展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不是我们老师也相对轻松一些,学生对我们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一些,而效果也更好一些呢?

三、文言文的考查表面上考了课外的内容,实则还是考的课内。

今年对文言文的考查终于改成了课内外结合的形式了,这种改变我觉得并不是单纯地加大难度,而是真正考查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为尽管选取了一篇课外的选文,但选文的内容相当浅近,考生基本都能读懂。而且考题中出现的无论是实词、虚词,还是文句翻译,都是我们初中三年反复学过的。比如,第7小题中“异”字的用法,在《伤仲永》和《桃花源记》中都曾学过,第8小题考查的虚词“以”,更是反复学习和复习的重点虚词。

这无疑告诉我们,文言文的教学仍要立足课内,一定要夯实基础,对常用实词和常见的虚词要让学生理解、积累,并能熟练运用,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样,考试中得分的难度应该是不大的。当然,平时适当地增加一点简单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也是很必要的。其实,现在我们配套使用的《评价手册》上已经增加了课文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只要我们用好了,应该可以了。

四、阅读部分的三篇选文,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关注“自然、人生、社会”的理念。而且我们都能从课本中找到这三篇文章的影子:《给女儿的一封信》与《傅雷家书》,《水葫芦之灾》与《生物入侵者》,《水性江南》与《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在内容或写法上是不是都很相近?可见,命题者是精心选择这些阅读材料的。

我想阅读部分给我们启示最大的还是题目。这些题目相对都比较灵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与过去的试题相比,很突出的是回避了机械的知识点的考查,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等。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如散文主要考查理解、赏析、感受、体验等能力,说明文主要考查理解、信息筛选、联系生活等能力。其实细心看看,命题者在题目的描述上就首次删去了表明文体的修饰词了。这种改变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即“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

鉴于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该遵循这样的精神,一定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培养,提倡他们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不人云亦云。要反对老师以机械琐碎的分析肢解课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还那样的话,我们只会吃力不讨好。

总之,今年试卷的亮点非常明显,也给了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以很多启示。归根到底的一点,就是试题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这就更坚定了我们贯彻新课程精神的信念,我们在平时应该努力按照新课程的精神来组织教学。所以说,这次立足课改的命题取向,与其说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不如说是对我们教师教学的一次郑重提醒:要让学生多读书,多关注生活,多接触社会,甚至抽点时间去“玩”,重视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是一种体验与积累,是提高综合素养的根本途径。

以上所讲的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肯定有很多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谅解并批评。谢谢!

051031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