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的连贯和街接
简明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的效果。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罗嗦、井井有条。
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类考题主要是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主要题型有两种:
1 、排列句序
调整句序一般采用先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排列中间的方法。下面三条规律不可忽视。
(1) 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2) 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 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① 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quot;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
"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③ 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④ 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⑤ 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2 、填充复位
句子衔接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有下面几点:
(1) 话题要统一
所谓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无关的话不参杂在里面
① 陈述对象一致。
主句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的现象。
如: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 妈妈找了好久,最终才发现他
B 但后来还是被妈妈找到了
C 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
D 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原文的陈述对象是"小明",AD两项由于将主语"小明"暗换成"妈妈",导致与后面的分句连贯不上。C句虽与主语保持一致但是句子的"使"与"终于"极不自然,只有B项能准确表现它们之间语意上的转折关系,通过"让"字引进"拽""送"行为的主动者"妈妈"被动者"小明"仍作主语,保持了主语的一致性。
② 观点材料统一。
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问题"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相一致。如:
常言道:勤能补拙。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一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图书馆到十点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到后半夜两点钟,如果她不是惜时如金,能取得成功吗?
这段话开头提出的问题是"勤能补拙",接着摆出的事例却只讲了"勤",而没有讲"补拙",论点与论据不一致。末尾"如果"那句话强调的是爱惜时间,跟前面的话题和后面的事例都不完全一致,倘若要讲"勤能补拙"的道理,就必须另找材料,重新组织词语。
(2)表达要合乎整理、语境
① 表达要合乎整理。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融,上下句在整理上出现"裂痕",衔接不上。如:选出与上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她,已经年过50,对于演员年龄是大了些,可是
A. 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过且过她还很年轻。
B. 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C. 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D. 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这里只有A项才恰当。一个女演员,年过50,年龄大了,不再年轻,这是客观事实。唱起歌来,使人主观上觉得她年轻,情理上讲的通,B项说"发现"她年轻,变成了事实的年轻,DC两项的问题在于"外貌",虽然外貌与实际年龄会有差距,但是上文说的是"演员",外貌超出了演员活动的范围(唱、跳、演戏等艺术活动),因而背离了这句话强调艺术生命还年轻,还能大放光彩的本意。
②表达要合乎语境。
A. 天气阴沉了,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浊云。
B. 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的彩云飘动。
C. 夜幕下垂,远山渐渐隐没了,田野像死一般寂静。
D. 北风呼呼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树枝都成光胳膊了。
原文由上而下写秦岭,云塬和渭河平原的自然景色,情境是阴沉凄清的。从意境和描述层次两个方面考虑应该选择A。B句的"满天彩云",景和情均与原文明显不协调。C句的"渐渐隐没"与原文的"没有消灭在浊雾里"相矛盾。D句所描绘的北风、枯草、树皮也与原文不协调。
(4) 表达要语脉贯通。思有路,语有脉,表达一个意思总得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这样才会脉络分明,语气贯通,不跳脱,不紊乱。如:所谓"文章",指的是按一定章法组织起来的能够表情达意、首尾完整的书面语言形式。
A. 尽管历史上对文章的称谓不尽相同,但自汉代以来,关于"文章"这个概念的含义,一般人还是清楚的。
B.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章法将语言文字合理地组织在一起,才能构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
C. 构成一篇文章的基础单位是字,然而一篇文章又不是语言文字的随意堆砌。
D.这就是说,将文字联缀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构成句子,将若干句子按一定的思路组织起来而成"章",再按一定的"体"--体式章法,将章与章联结起来才成文章。原文是对文章下的一个定义。能放在它前面的只有引出"文章"这一概念并与原文,所谓'文章'"上下呼应的A。B句说的是构成文章的条件,不仅内容与原文重复,而且语肪无法贯通。C句谈的是字,与后面的文章根本联系不上。D句的内容是对文章的进一步阐发,加上开头有"这就是说"与之衔接。把它放在末尾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