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浅谈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字体:
浅谈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宜都市松木坪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7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现就自己对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谈以下几个方面的肤浅认识与理解。 

    一、开发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1、开发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更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自觉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扩展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开发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代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越来越丰富,这对语文课程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语文课程资源如黑板、粉笔、教科书、练习册等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语文教学的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使学生从不同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运用语文。除语文教材外,自然、人文、时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话题等都应全面走进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3、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发展他们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什么应该学、在什么地方学等等。因此开发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据此,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就中学语文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教学音影音像资料、图片、文学社团、文学社刊、广播室、校园文化环境都应是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2、从生活中开发。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学习母语。或者说语文学习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语文知识就是在生活中生成的,语文能力就是在生活中培养的——生活就是语文学习教育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命题,倡导“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不要膜拜在语文课本之下,将课本与生活隔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隔离,要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要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生活为源,语文为流,源远流长,这是语文老师强化资源意识要确立的第一理念。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语,今有“大语文教育观”之说,说的都是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还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外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是一种继承与创新,它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起个性化的语文资源体系。 
    3、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实施新课改后,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了,他们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结果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新的情况,一些教师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驾御课堂。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没有把学生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①善于利用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让学生调查、收集、搞发布会、积累素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学通讯2003-7-8》教学例谈栏目有一篇《开采积累——作文教学的不尽源泉》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写作教学, 通过“引——仿——散——探——变——创”七种方法,引导学生开采已有的积累,进行作文教学,就是很值得效仿的作法。 
    ②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等。学生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千差万别。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和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这些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里有两个反面的事例:有一教师教《暮江吟》第二教时时走进教室,发现黑板被一分为二,上面赫然画着一幅《暮江吟》图:被巍巍大山半遮面的夕阳,微泛涟漪,映照火红晚霞的江面,天上弦月如弓,江边小草上露珠晶莹发光。教师二话没说,举起黑板擦,就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把握的一幅美妙的《暮江吟》灰飞烟灭……其实这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此时若教师能借图发挥,既维护了众多参与作品“创作”的学生的情感,又能减轻自身“喋喋不休”的负担,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教师教读《穷人》时,当学生们读到“两个孩子睡在死去的母亲身旁时……”有一位学生禁不住抽泣起来(这个学生是孤儿),而教师怕影响教学进程竟毫无反应。——新课程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基础之上的。任何忽视人文关怀的教学都是有遗憾的、失败的教学。教师此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一“资源”,和学生一道努力建构一种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境遇富有生活活力的教学,语文教学就富有生命力了。 
    ③善于利用学生多样化的探索成果。将学生多样化的探索策略和探索成果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方面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如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对文题的多角度构思、立意等。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作为教师应善于利用与转化。 
    4、从教学琐事中开发。 
    有专家提出把教学琐事,当作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使“天赋和社会所给予的一切在人的身上将达到惊异的和谐一致。”(苏霍姆林斯基)因此,虽然文本上经过提升、润色的理论热情洋溢,至善至美,实践中那些繁琐的、磨人的事情却因难登“大雅之堂”而被忽略不计。然而,在实践中恰恰就是这些琐事构成了教师一天活动的不小的比例,所耗时间与精力决不亚于正规课堂教学。因此,有学者认为,要提升育人的品质,激发教师的主体性与创造力,必须把教育教学中的“琐事”也纳入新课改的视野,使之也成为一类课程。 
    语文教学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琐事值得我们去开掘。例:有研究者听课观察班内一名女生,不管在上哪一门课上都参与不够积极,即使在小组活动中也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于是在下课后,与她套近乎:“你平时都看些什么课外书啊?如果你能课后多看书,经常大声练习朗读,你也会像那些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一样出色的!”就是这两句极为简单的交流,便起了不小的效果。下一次又去听课时,她看到该研究者来,便十分有成就感的向他汇报,“我今天语文课得了两朵小红花!”听完课,她还主动问她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捕捉一些这样的“琐事”,就能逐渐提高捕捉教育契机的敏感性和艺术性,最终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注意方法 
    1、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形成自己开发利用的特色。如此丰富的语文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有时又会因其丰富,大而无着,这是其一;其二,同一切资源一样,语文资源也有其可用性的问题,像博物馆、展览馆、网络资源等在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很难用上;其三,对于具体教师而言,资源不仅存在可控性问题,教师所受到的教育、工作特点和生活的区域决定了他的生活视野,进而决定了他对语文资源的占有和支配的限度。实际上利用得最得心应手的资源正是他已经占有并最有把握控制的资源;其四,资源也有实用性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上课时下载影视画面,一闪而过的答案,堆积的相关资料,一节课热热闹闹,实际学生思维的时间没有了——问题之后会有答案,思维的空间没有了——不需要把语言转换成形象。这样的资源开发就没有价值。 
    因此,语文教师在积极开发语文资源的同时,要分析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确定一个抓手,本着有用实效的原则,形成自己的语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 
    2、要慧眼识珠,慧心鉴真。如寻找地下矿藏,有的人走过了却没有发现,有的人经过了就发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老师敏锐,慧眼识珠,慧心鉴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宝藏,排除生活中的糟粕,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见微知著。 
    3、在实践中不断开发和利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里的语文材料包含语文资源,开发利用语文资源就是实践,而且要大量实践。因此,开发利用语文资源,应该是开放的,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行动。教室是实验室,社会是大课堂,应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拥抱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开发和利用。 
    以上只是自己学习、借鉴的心得与体会。实际上,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思路都是不拘一格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身就是创造。

参考文献 
    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马金岚 
    ②《应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贾新中 
    ③《教学琐事,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吴晓玲 
    ④《浅论中学课程资源》——张婧 
    ⑤《语文新课程标准》 
    ⑥《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段兆兵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