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初中语文自读方法指导的策略与途径
        ★★★
【字体:
初中语文自读方法指导的策略与途径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7
    众所周知,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投入最多(大半时间与精力),但效果最差(考试中几乎总是“阅读”题得分率最低),高耗低效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县自 1997 年以来开展的初中语文“自读 —— 导学 —— 反馈”教改实验,针对阅读教学的症结,把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将我们的做法和心得小结如下。 

    自读方法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一是人本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凡事必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素质教育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所以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祛除阅读教学中以书为本的顽症。二是强化学法指导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从注重教法研究转向注重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途径和能力。三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许多老师还只是口头说说,很少体现到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出来的。只有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四是大语文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不能仅仅着眼并着手于“读”的教学,而要解放我们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读写听说的综合效应和课内课外紧密联系的合力。 

    二、学法目标具体化。 首先,引进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作为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语文的目标体系。其次,每学期初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制定出具体的学法目标。如第二册的阅读方法学习目标,制成下表: 

    学期目标
    以学会阅读记叙文的方法为主,并初步了解读诗的方法。

    各单元学法主要内容
    一
    1.记叙要素
    2.理解和推断词语含义
    二
    1.记叙顺序
    2.概述与描写(肖像、细节)
    3.批注
    三
    1.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2.记叙的人称
    四
    1.记叙的详略
    2.比较阅读
    3.编写提纲
    五
    1.记叙中的描写
    2.记叙的线索
    3.诵读
    六
    1.速读与精读;整体阅读
    2.比较阅读:记叙与说明、抒情、 描写七
    七
    1.比较阅读:记叙中的议论与议论 中的记叙
    2.编写提纲
    3.读书摘记
    八
    1.怎样阅读诗歌
    2.诵读
    3.自读质疑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读” —— “课内自读” —— “课外自读”,其梯度层次很鲜明。如果不管文体不顾课型,都拿着“讲解分析”的万能膏药去应付,那么,学生只有“安份守己,俯首听命”且茫茫然而已,学习热情与兴趣都已荡然无存,还谈得上培养能力吗?阅读教学的方法,要因文制宜,因课而异,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而灵活变化。一些单元,编者意图重在比较,就以比较法为主;有的课文故事性较强,可用复述法;内容精采,不妨用演讲法;语言优美,应多诵读;人物、对话较多的,可用分角色朗读法;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宜用诵读法结合复述法;长文章可用编写提纲法……总之,要充分发挥读写听说的综合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而充分地进行阅读学习。下边结合三种主要课型来谈。 

    1 、“教读”突出指导性。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把以前的“讲读课文”更名为“教读课文”。“教读”之名,深寓着语文教育专家和教材编者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文章,如何读书。所以,“教读课文”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指导性。那么,指导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握阅读规律,学习阅读方法:学习一篇文章的方法,学习一类文章、一本书的方法。这就是“教读”最根本的任务了。 

    2 、“课内自读”突出建构性。“自读课文”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阅读实践。教读“举一”,自读则“反三”;“自读”是把“教读”课中学来的阅读方法,运用于相对独立的阅读实践中。诸如速读感知要点、研读评析亮点、圈点批注等方法,一般都得法于“教读”,得力于“自读”,经过反复尝试、练习而熟练,在“自读”实践中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建构。阅读学习,是一项心智性和实践性突出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与空间,扎实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自读”实践。 

    3 、课外自读突出迁移性。考试中“阅读”题得分总是较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很多教师忽视了阅读的迁移性训练。试题中课外短文的阅读完全靠考生的自读能力,即使课内语段的阅读和解答,也往往是考查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从近年中考发展趋势看,阅读题越来越注重迁移能力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加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即迁移性阅读 —— 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独立的阅读学习,课内学法,课外用法,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方法到能力的升华。这是促进学生掌握自读方法,形成并提高自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自读方法指导的基本途径 

    一、利用课本材料指路。 课本中关于阅读方法的材料极为丰富,师生要善加利用。 

    1、课本前边的“说明”。在教学课本前,引导学生先学“说明”,可明了一个学期主要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及课本的大体内容和框架结构;进而引导学生读其他书时先读书前的“说明”、“凡例”、“前言”、“序”之类的文字。这犹如手拿导游图去观赏风景名胜,胸有全局。这是阅读整体书的重要方法。 

    2、单元及课文前的“提示”。如果说“说明”是导游图的话,那么这些“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自读提示”,就是一系列的路标了,它一路带你前行。这些“提示”说明了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还有学法要求和指导。如第四册第四单元的“提示”,提示了“论据”的概念、分类及要求,还提出继续学习论述语言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的要求。再如《荔枝蜜》的“预习提示”,略提文章内容,并说明联想和线索的运用。这些“提示”对学生自读教材,学习自读方法提供了最具体的帮助。 

    3、课本中的“批注”。有部分课文和“作文训练”中的例文采用旁注的方法,这些批注是很好的学法指导材料,直接地可用于指导学习和掌握“批注”的方法;还可借助来指导学习朗读的方法,如《听潮》和《“友邦惊诧”论》等课文的批注。 

    4、课后练习。一方面,“理解 . 分析 —— 揣摩 . 运用 —— 积累 . 联想”三个层次的练习,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从课文本身扩展到其他。它既体现了学习一篇课文的大致过程,又反映了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一般程序。可指导学生把它当作一套读书方法来把握。另一方面,练习中也有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如第二册第六单元的速读指导,五、六册古诗文课后练习的朗读指导,如果加以集中梳理,就是完整的速读和朗读方法指导的材料了。 

    5、课本中的知识短文。各册教材“附录”中都有一些知识短文,如《文章的阅读》《记叙文的阅读》《谈谈小说》等等;还有第三册的“读报常识”单元和第五册的“读书知识”单元的文章。可以说,这些文章是阅读方法指导最集中的材料了。我在教学中,往往指导学生先学习这些短文,以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开路,去指导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利用讲座指路。 采用讲座的形式集中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习方法和要领。一方面,力求系统化。搜集散见于教材各处的阅读方法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的阅读方法,如速读、泛读、精读、作读书笔记和圈点批注等;二是三大文体的阅读方法;三是四类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初步鉴赏。另一方面,力求具体化、序列化。讲座指导中,对一些阅读方法材料进行归纳补充,使之序列化,让学生可操作运用。如把阅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提炼为:“审题 —— 辨体 —— 通读 —— 设问 —— 摘录 —— 评析”,称之为“六步读书法”;其中“设问”即按“写什么? —— 怎样写的? —— 为什么这样写?”的基本要领,进行初步感知 —— 深入研读 —— 整体把握的学习。再如“依据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具体化为四种方法。 

    三、利用“教读”指路。 有两个要点,一是注重把握规律与方法。如指导三大文体的阅读,宜从表达方式及文体特点的比较入手,再依据各文体的特点和要点去把握具体文章,这样可做到高层建翎,居高临下。二是发挥示范作用。如朗读、诵读的直观示范;再如整体阅读、提纲挈领、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运用过程的示范,让学生可模仿学习。 

    四、利用活动练走路。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读写听说等途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运用和掌握自读方法。以说促读,如读《三国演义》,围绕“曹操与杨修孰是孰非”开辩论会,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再如演讲、讲故事笑话、读书方法与心得交流等。以写促读,如进行读书笔记展示与交流,读书活动结合读后感作文竞赛等。 

    五、历练习惯会走路。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能力要在习惯中才能养成。”从教师阅读方法指导,到学生形成自读能力,绝不是能立竿见影,立见功效的。这之中,要结合“习惯历练”,进行反复持久的训练,在逐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如通过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训练掌握查字(词)典、勾画关键词语、揣摩推断词义和批注的方法;在培养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中,训练学习做读书摘记、编写提纲和读书随笔(心得、感想)的方法。如有的实验班,每个学生每天写 300 ~ 500 字的读书笔记,已坚持近三年。这样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方法与习惯逐渐融为一体,自读能力也就形成了。 

    指导自读方法,培养自读能力,是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课题。“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懈努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