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初探
        ★★★
【字体: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初探
作者:静岚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2

一、指导思想:

1、理论依据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在语文学习中也就应运而生了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引领的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目的在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使语文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本身的发展。

2、目标功能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学习功能的整合性;实现学生学习意识自主性、性质实践性、范围开放性;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生成性、多层性,语文教育价值整体性、多元性。

我们的具体目标是:

● 发现、生成和选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编写一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本。

●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 形成科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观。

●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

二、操作程序:

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一种套路。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形成了该模式操作的基本过程:

1、选择主题

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灵活多样,所以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作为指引,选择的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影响的话题。真正把活动的主人翁地位交给学生,因此,召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的内容,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2、落实任务

综合性学习活动要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情境中进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组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推选活动主持人,再落实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明确活动目标、活动程序以及活动的相关问题

3、收集资料

综合性学习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学生结合自己讨论的活动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准备,如上网查找、社会调查、采访、检索图书及音像资料等,还可以与家长、亲友、老师等共同参与。

4、生成问题

综合性学习并不只是把活动材料收集起来就可以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针对所收集来的材料提出相应的富有思考性及针对性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着手要解决的目标。

5、合作探究

让学生讨论、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考,提出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用多种方式来体会知识,以多种形式来发表看法,使学习真正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否定学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肯定,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的交流擦出思想的火花。

6、汇报评价

学生根据各组的活动目标,以多种形式解决活动中的各个问题,比如展示课件(幻灯片或ppt)、编排节目、拟写稿件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导”的作用,让学生多说话、多表达、多读文、多思考,张扬个性,自由发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7、撰写报告

根据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感受体验,撰写出实践报告,包括问题思考、主题探究、拓展延伸等。

三、实现条件:

1、对教师的要求

● 多一些读文,少一些读图

读图与读文,哪个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这个问题往往被教师忽视。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中的多媒体教学,若干个图片放映下来,学生既不用看书,也不用记笔记,好像根本没有和文字打交道,忽视了语言文字的作用,这当然不能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把图片的内容用一段简洁的文字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

多一些引导和反思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是矛盾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方面的要求往往是隐含在一些非语文专题的探究活动中的,学生不容易把握。所以,教师的正面指导便成了学生把握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因素的关键。

2、对学生的要求

● 多一些自主和灵活

由于教材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同时语文学习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要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综合性学习就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就给了老师和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新课表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 多一些积累品味

网络的介入的确带来了一场学习的革命,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盲目下载资料,疏于潜心品味。快速浏览资料、筛选主要信息,是不可缺少的现代阅读能力,但潜心品味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培养文化素养更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时,应当关注资料的文学因素、文化色彩,鼓励学生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作综述或评价。

多一些语言表达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精神,让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多一些表达”,就是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机会,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用完整的一段话,而不是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将语文的基础知识融于其间,点击学生的文学积累。比如,“戏曲大舞台”,与其让学生纷纷登台学几个京剧中的动作,不如让他们欣赏几段戏曲唱词,再自然地将元曲的赏析与之挂联;与其让学生表演戏剧小品,不如让他们讲几个常见的戏曲故事,考察学生对中华经典作品的了解;与其让学生画脸谱,不如让他们写出某个脸谱与特定人物性格的关系,巧妙地涉猎作文方法。只要把活动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上,把语言文字作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能回到语文学习之“本”。

附:教案示例

《黄河,母亲河》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黄河文明,关注黄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分工合作的能力。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操作程序:

1、选择主题

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2、落实任务

选定有组织才能,有领导意识的人充当小组长,其他人自愿选择小组。大小组长、语文课代表共同讨论确定活动方案,主要是确定小组的具体任务,老师给予参考意见。

活动时间为三周。第一周:学生收集资料;第二周:根据小组任务,整理筛选资料,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展示活动方案;第三周:成果展示活动,写出收获体验,评价。

3、收集资料

根据小组任务,查找资料。与学生协作制定一张“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记载表”。

4、生成问题

以黄河的历史、现状、未来为基点,提出不同的针对性问题。如,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怎样的深远关系?我们该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20年后母亲河会是什么面貌?……

5、合作探究

带着拟定的问题,各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制定各样的汇报形式。

6、汇报评价

讲述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通过调查和采访的形式,介绍黄河的地理自然概况,了解黄河的现状;讲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关注黄河的忧患,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表达对黄河的担忧之情;学生设计拯救母亲河的具体方案(公益广告、邮票等);设想20年后母亲河的面貌,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来。

7、撰写报告

根据以上活动内容,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抒写你对黄河的感情。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