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与口头表达
常规的古代诗歌教学总是从教师讲解,到学生朗诵背诵默写,把教学过程搞得简单乏味,很难承担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爱国主义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任。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系统学习,全面领会和完整把握,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可以把古代诗歌教学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
那么,怎样把古代诗歌的学习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相结合呢?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话,让他们成为古诗教学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吸收者,甚或古诗的“播音器”。那么,怎样讲,讲什么呢?正如教无定法,讲古代诗歌也无定法,必须因诗人而异,因诗歌而异,因学段而异,因学生而异。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可以全方位地去讲,也可以多角度地去讲。
古代诗歌教学与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可以从说诗歌故事,说写作佳话,说诗歌典故三个方面去做,前二者中也可包括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一. 说诗歌故事
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缘事缘物,诗人情绪慷慨沈郁,必有缘故。这事物,这缘故,其实就是故事。联系诗人生平事迹、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一首诗歌往往就有一个故事。说少的有七龄童咏鹅之天赋(骆宾王《咏鹅》),说老的有四明狂客返乡之感慨(贺知章《回乡偶书》);说老爸有临碣石观渤海之慷慨(曹操《观沧海》),说儿子有煮豆燃萁兄弟相煎之难堪(曹植《七步诗》)。一首诗叙述朋友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一首诗表达重报国轻别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首诗为赋如愿以偿饱览黄鹤楼胜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一首诗为斥谎报战功欺骗朝廷的御使大夫张守珪,“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一首诗一个故事是单本剧,几首诗合成一个故事则是连续剧。《月夜》《春望》,我们从老杜沦陷长安牵挂妻儿的憔悴形象中看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他的长吁短叹中听出了忧时伤乱的伤感。《羌村三首》,老杜逃回鄜州家人骤然重见出乎意外的情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西征”造成的“黍地无人耕”的悲惨历史事实,无不历历在目。《三吏》《三别》这一组被誉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更是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灾难,用具体生动的故事,作了形象而深刻的反映。讲过杜甫饱经战乱的故事,再讲他一路颠沛,来到成都,得到友人资助,在浣花溪畔盖起了草堂,好歹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可是一场秋风,卷走了屋顶茅草,他那长夜沾湿时产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宏愿,“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襟怀,就不是平白无故,突发奇想了。“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激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惊喜,“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急切,就不难理解了。乃至在返乡途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长期漂泊,穷愁潦倒,就更容易为学生所同情所理解了。读了杜甫的诗歌,讲过杜甫的故事,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以杜诗被称之为“诗史”,何以他的诗具有“人民性”。
学习王维的诗,大家都会介绍他多才多艺,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还会引苏轼的话“味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来指出其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但这毕竟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王维诗歌的浓厚兴趣。我们可以依据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王维传》的文字敷衍一段《九公主读诗荐英才》,说一说这位大才子“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好运;演义一篇《称喑赋诗闻行在》,讲一讲这位不倒翁曾任伪职独得免的幸运。这样一来,这位“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的高官诗人怎会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他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过着恬静闲适的生活,这对《山居秋暝》诗意的理解何尝不是一条捷径呢?
以上故事与诗人的创作、生活密切相关,另外还有不见诗人影子的纯粹的诗歌故事,如《陌上桑》罗敷遇使君的故事,《木兰诗》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两篇诗歌故事不但适合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而且还适合于某种意义上的表演。教学《陌上桑》,我们可以让学生作古典版和现代版的《罗敷夸夫》表演,编好剧本,分角色演出。通过这些手段,学生们自然就欣赏到了诗歌以浪漫性的描写开始,以诙谐性的喜剧结束的特点。教学《木兰诗》,可以根据诗篇内容编排成四幕剧——替父从军、征战杀敌、领赏请归、木兰还乡。通过表演,对诗中故事的传奇性,人物的英雄性格,收尾的喜剧色彩,普通民众的生活理想,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审美情趣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说写作佳话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历代都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诗人或“语不惊人死不休”,“苦吟”不止,或相互磋商,相互砥砺,一字之师有,提携后进有,成为诗坛佳话,千古传诵。无论是“推”与“敲”的最终定夺,还是“到”“过”“入”“满”“绿”的反复修改,说诗歌写作佳话,都使学生对诗人油然起敬,激发起诵读古代诗歌的强烈兴趣。
我们当然不用把说诗歌故事与说诗歌佳话截然分开,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二者可以相互补充。教学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我会让说话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讲讲《七龄童咏鹅》的故事,既达到了口头表达训练的目的,给了弱势学生讲话的机会,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又从骆宾王这位七岁即能诗的“神童”,轻松引出“初唐四杰”都是天才少年的话题。由有准备的学生提供另外三位诗人的情况:杨炯十岁应童子举,翌年待制弘文馆;王勃十六岁时,被太常伯刘祥道称为神童而表荐于上,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卢照邻二十岁即为邓王府典签。这些还在平常,接着,我让一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上一段《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佳话,不仅让学生掌握诗人随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的生平,更在意外地喜获“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壮美诗句的同时,看到生活底蕴不厚的宫廷诗人搜肠刮肚的尴尬,理解诗歌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有了草《讨武曌檄》的英雄形象做基础,学生对骆宾王这位因“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胡应麟《补唐书骆侍御传》)的侍御史寄以深切同情,更加易于理解作者借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诵读起来也能比较容易进入意境。
广泛收集材料,这是学生讲话的必备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寻找,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提供材料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大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学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我们找到了薛用弱《集异记》中《旗亭画壁》的诗坛佳话,事先印发材料,并布置任务。两个组各派一名代表讲故事,要求讲得绘声绘色;两个组分角色表演,要求演得神态毕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明白古诗名篇脍炙人口的真谛,在捧腹大笑中感受“唐人绝句压卷之作”的无穷魅力。并且“卖一送三”,由王之涣而带上王昌龄和高适,由“黄河远上白云间”而外加“寒雨连江夜入吴”“开箧泪沾臆”“奉帚平明金殿开”,开元俊彦如在目前,千古佳句萦绕脑海。
三.说诗歌典故
古代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典故,主要形式为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说典故能够增知识,长智慧。
有的神话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妇孺皆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被写成古乐府民歌的《孔雀东南飞》,以及《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我的做法是把诗歌还原为故事,通过讲故事,深刻理解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追求。有的神话传说散见于各类典籍,李商隐的《锦瑟》有庄生蝴蝶梦(《庄子·齐物论》)的变幻莫测,望帝杜鹃啼(《华阳国志》)的凄楚动人,鲛人泣泪成珠(《博物志》)的浓厚伤感,“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朦胧虚幻。四个典故细细讲来,传达给人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他的《常娥》则使我们凭《淮南子·览冥训》的指引,遨游于后羿射日,常娥奔月的神话世界。
历史典故多出于各类史书。读《登幽州台歌》,先对《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燕昭王筑台招贤士的相关语段作适当的点拨,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燕昭王礼遇郭隗进而引进大批人才共同治理国家的史实,共同见识陈子昂这位伟大而孤高的诗人。仍以陈子昂的诗为例,鉴赏《送魏大从军》,同学们通过讲历史故事,称赞汉代立功边疆的“六郡雄”赵充国(《汉书·赵充国传》),颂扬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的“汉将”窦宪(《后汉书·窦宪传》),课堂上爱国主义激情昂扬。
许多典故为历代诗人反复运用,因此懂神话知史实,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必要基础。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的历史,会讲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这对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李商隐的《马嵬》等等诗歌来说,都是极大的好事。我们知道赤壁之战的历史,会讲三国周郎的故事,这对于理解杜牧的《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会大有帮助。
说诗歌故事,说写作佳话,说诗歌典故,举其一端,略述其事。途径多多,方法多多,读诗说话,一石双鸟,教学创新,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