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安徽省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美育教育论
刘小禾 铜陵市第十七中学
关键词:美育;形势;语文教学
摘 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尤其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要求我们必然要加强美育教育。根据美育特点及其接受者--青少年自身年龄特点,语文美育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应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和强化美育教育,寓美于教(生活),寓教(生活)于乐,使学生在学习乃至生活中感受美的同时能够鉴赏美并积极表现与创造美。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例如:瞻仰祖国的锦绣山河,阅读名家的诗词文赋,欣赏艺术大师的绘画雕刻,我们都会产生一种美的体验。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席勒《美育教育》)。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华夏自古有“礼乐之传统”[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他把“乐”看作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他同样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美育作用。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他曾经指出 “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甚至站在儒学立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2]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不论是古代教育家,还是近代教育家,他们都十分重视美育教育。
当今教育的整体趋势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今后教育的必然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感受并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才能适应人才需求“通才型”、“一专多能型”和“复合型”的社会。美育作为五育中的一种,自然来不得半点犹豫和马虎。
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3],就自然得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和强化美育教育,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乃至生活中感受美的同时能够鉴赏美和积极表现与创造美。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中具有许多强烈的美育因素。如优美、壮美、丑陋、崇高、喜剧、悲剧、滑稽、荒诞、均衡、对称等。这些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俯拾皆是。同时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两个特点。而这两个特点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青少年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他们热爱生活,富有朝气,勇于探求真理,他们对美好的事物不仅敏感和反映强烈,而且接受得快。将这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够将很好地将美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慎思、明辨社会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真正在实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素养目的。
语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4];“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5]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因此,根据以上所述教育传统和当今形势,笔者以为,语文美育教学要体现并取得成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审美氛围,培养学生充分发现感受美的能力。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体验能力。如果学生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诗一般的意境,素淡朦胧的景物特征等感受不出,对作品中词语所表示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意境的把握、主题的升华也就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可从简单的声音、颜色、线条、形状等的感受到复杂的美感。音乐和图画是学生直接进入美育的最强音,因此,适当的旋律和图画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是创设审美氛围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师可根据课文中作品的内容,选择与之情感内涵相近的音乐作为铺陈情感,便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如我们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文中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开门见山地提了出来,对于初次接触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作者那种不宁静的苦闷心情一时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于是在课前就寻找带点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乐曲(如古筝《春江花月夜》),通过其中优美的旋律及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学生。等一切准备好后,上课让学生分段配乐朗读,朗读完后让他们回答他们所读的那段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征又如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因为有音乐的帮助,所以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思考回答起来不是太困难。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能逐渐培养起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培养就可逐层深入了,这样美育的第一步就实现了。
美也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除了前文所述美的若干存在形式之外,我们学生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存在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都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教学中一言一行,乃至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美的存在和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正趋于成熟时期,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升华审美感悟,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的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地鉴别美的标准,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以及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有些学生对美的理解有一个误区,认为那些丑的、荒诞不经的事物不属于美的范畴。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的喜剧才是美的,那种肝肠寸断,给人带来遗憾的、伤感的悲剧是不美的。学生这种对美的评判的标准是错误的,若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就会给他们造成偏见。我们给学生讲美的范畴不仅有优美、崇高、喜剧还有丑、荒诞和悲剧,同时给他们讲清悲剧的性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语),这种“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的文学形式的目的是要以此“涤除玄鉴” [6] “净化”[7]我们的心灵。通过对美的范畴的解释和悲剧的分析,同时还可列举著名悲剧的例子,如《安提戈涅》[8]、《哈姆雷特》等,纠正学生的偏见,培养了他们正确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审美兴趣。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美育的又一职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世界纷繁复杂,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和美丑,有的盲目崇尚“哥儿们义气”,有的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暴力动作,有的盲目追求“流行”。由于缺乏对美应有的鉴别力和鉴赏力,难免会出现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况。况且由于人们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在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中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与音乐的奇妙美感,因学生的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的制约,往往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不深,而乐曲和画面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更直接。凡此说明,对中小学生确实需要通过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
三:发挥审美想象,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美的能力。
表现创造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和正确欣赏美的保障下,通过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思、言和行来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应把美育始终渗透到训练之中。如我们在讲述《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根据课文描写来画出托尔斯泰的肖像,,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另外对美的表达也就是爱心的流露。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朱自清在《春》中说“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为什么用“偷偷的”,为什么用“钻”,是因为作者感受到了小草的生命精神及表达了自身对生命爱。由此可知想象在审美中的作用,教师应据审美对象(作品)和审美主体(学生),在运用课件过程中,适时点拨,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翅膀,如我们在执教《斑羚飞渡》时,可以播放动画片《小虎还乡》的片段,让学生从中感知,同时在画面中想象动物的情感世界。这样课件中的视频材料,很快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不仅开启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训练了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能力。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其内涵是丰富的,如何挖掘这块宝藏,如何有机的将语言学习与审美教育结合,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课题。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不能不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不能不发展审美教育,不能不寻找更切实有效的语文美育教育方法。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为片面追求美育效果,而忽视学习语言这一最基本内涵,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 语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242页
[2] 转引,同上,418页
[5] 同上,23页
[6] 《老子》第十章。请参阅,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7-41页
[7]亚里士多德:《诗学》。“净化”原文是Katharsis。悲剧的Katharsis的实质就是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的快感,是读者或观众理解悲剧人物遭受厄运的根源,认识到悲剧人物的“过失”所必然带来的严重后果,帮助人们养成中允平和的“适度”的激情和行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们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净化”或宗教中的“净化”。请参阅,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75页。
[8] 黑格尔称赞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是悲剧中“最优秀最圆满的艺术作品”。请参见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