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悟”,是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精心体会,科学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获得真知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完成,也就是理性概括的完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自己的这种辨别事物的是与非、真与假的感悟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的积淀,是感悟的基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的生存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填补认知空白的无限空间。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积淀和提炼。生活融注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奠定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感知部分,人们从生活中懂得了世情、人情;人文、地理;懂得了真、善、美,假、恶、丑,可以说,生活是个熔炼炉,能融万事万物、万情万理于其中。生活又是个百宝箱,能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亦能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生活就如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既有鲜活的橙,亦有厚重的蓝;有流淌着生命的绿,亦蕴藏凝重的紫。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感知,晴朗阴霾,同样是一种风景。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现实,把心胸系于国仄民生,世界风云、改革巨变等这些生活的实践和知识的积累是感悟的基础。虽不能说是文思如泉涌,却也不至于写作与阅读时抓耳搔首,手不能动,口不能言,脑不能思。要想自己不处于尴尬的写作盲态和阅读的仓白境地,就要投身于生活的滚滚洪流中。
二、“情感释放”是感悟的“催化剂”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感的,那么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只要把这种情感恰当的翻译,何尝对所接触的事物,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个好恶的评价?自己的态度、观点?就会跃于纸上。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对生活报以微笑,对事物寄托情感,我们才可以撷取到蕴含其中的深遂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悟”。这种情感的酝酿、膨胀、传出,会大大缩短所捕捉意象的时间,加快了对事物主旨的理解。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切身感情体验、情感取舍,去表述一个观点,写一篇文章,立意之深刻,下笔之顺畅,这与苦思冥想、捉襟见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对事物寓情感并非一件难事,可也不是件易事,需要你放飞自己的心灵,寄情于物,大到茫茫宇宙、沧海巨变、浩瀚史籍,小到鸟兽虫鱼、小草吐绿、秋叶坠地,无不采撷于怀,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来阐发蕴含其中的哲理。
当然,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事物是非,每个人感慨都不会相同。人们就是要把这种自己特有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酝酿表达出来。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能好能恶、能喜能伤、能哀能乐、能关爱人而又自爱的人,他何尝不是一个能抒能感、能彻能悟的人?那么你还怀疑一个人的情感不会与人的“感悟”能力有关?是啊,正如有人所说:“景再美,没有人情的色彩想寄,便会失去光华;物再华,没有人情的渲染,便会失去灵性。”一句话,回到我们的命题上,情感释放是感悟的“催化剂”。
三、揣摩语言是“感悟”的思维推求
所谓揣摩语言就是反复思考推求语言的“词语语义”和文章行文构思的“脉络语义”意味。理解了语义的内涵,就找到了阅读和写作的一把金钥匙。
(一)阅读中的“语义”理解。中国的语言,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而又神奇变化,要想在这一神圣殿堂,取得真经,获得奇珍异宝,并非易事,不下一番功夫,你可能体会不到中国语言的魅力和精彩所在。所以在平时的阅读中对于词语的含义,特别是词语的深层含义尤其要花大力气去考察一番。下面依据平时语句的语义理解提供几个方法以供参考:
1.积累词义的转义和它的引申方式能帮助你理解语义。汉语的词义从含义的多少分单义和多义两种。
例如: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名话是“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句话中的“微”课下注释是“拄着”。何以是这个意思呢?在授课中通过对该词的多义项挖掘和讲解得出:
(1)策的本义是竹制的马鞭子。《说文》:策,马鞭策也,古时的马鞭子,下马步行时又可以兼做拐杖,所以“策”也可以当“拐杖”讲,那么这里的意思就是由“拐杖”引申出来,活化为动词“拄着”。
(2)由名词“马鞭子”又引申“用鞭子打”又是引申为“驱赶”“驾驭”。
(3)能“册”(古代用竹片或本片记事著书,单独一札的叫“筒”;连编的“筒”叫“策”)。有时也作动词。
这里的“策”的引申方式有幅射引申,连琐引申。通过这样的幅射讲解,目的就是积累实词,更有效地阅读,特别是阅读课外的文章,实词的积累显得更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积累实词的时代,积累它的最初的造字法和它的本义能帮助我们增加字的画面视图形象感的记忆和对词语的引申方式逻辑推理。关于后一点,上面“策”的论述推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下面通过具体例子来体味揣摩词语含义的内在意蕴。
如:这里摘选叶清波对《荷塘月色》中的“一个不起眼的‘惦’字的分析揣摩:
文章倒数第二句话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前面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那句话,“到底”和“且”字遥相呼应,表面作者的心情又回到了“颇不宁静”之中。由此看来,惦着江南,是造成“颇不宁静”的第二个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
作者说的是“惦”着江南,不是回忆起江南,也不是“思念”起江南,这个“惦”字很不起眼却极有分量。惦者、挂牵,不放心也,既然江南比这里好,为什么还要不放心呢?所以,不应当把这句话简单地解释为江南好,所以思念江南;而应当理解为江南本是好的,但现在却发生了令人不放心的情况。联系到朱自清当时说过“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来考虑,作者“惦”的是什么,就不说自明了。
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心里颇不宁静”的注脚,这是不错的。自然恐怖笼罩着全国,而以南方为甚,共产党和革命者惨遭屠杀,作者的许多友人也命运未卜,作者失去了自由,人们也失去了自由,作者为此而心里不宁静。为了排遗这个不宁静,深夜独步荷塘,得到了暂时的自由,暂时宁静下来,但一想起江南,心里又不宁静了。这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思路。
可见,这里面对“惦”字的分析,作者联系到了具体的语境和与上文的照应、关键词语“惦”的含义、作者朱自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他有关文章中的语言的佐证,进而分析得出:由此看来,惦着江南,是造成“颇不宁静”的第二个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这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思路。这样作者就对文章的主题的挖掘达到了一种很高的理解,从而真正感悟到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中“语义脉络”的揣摩理解。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对词、句、段的语义分析到了位,下一步就是理解整个文章的语义脉络,也就是找到作者在文章中要想表达的中心及这个中心是如何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写作思路、途径来表现的。这一点和我们高一新教材第二单元的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是一致的。找到了和理清了别人的写作思路,那么自己在平时的写作中,对自己文章的思路也就不难把握和理清了。关于思路的揣摩,我们的教材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里只提供几个要注意的事项:
A 句与句的语义衔接;B 段与段的自然过渡; C 在的伏笔、照应; D 文章的线索体现; E 思路的表现方式(总分式、并列式、层递式等); F 思路的记叙类型(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当然,究竟安排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还需要具体的文章内容来定。通过对标题和所给材料的语义揣摩,通过对命题的有关阅读信息的有效取舍,通过生活中对此命题的态度、情感倾向等等,都可能影响你对语义脉络的合理安排。
无论揣摩语句还是揣摩脉络,有一条精神要特别值得提倡,那就是:要敢于质疑评价,以揣摩作思维,以质疑做“药引”,最终达到鉴赏的境界,也就是“感悟”。
四、修改、正确使用语言是感悟的升华
谈到修改和准确使用语言,古往今来很多佳话被人们传颂。从孔子“韦编三绝”读书境界到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精益求精;从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苦创作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功夫,无不被人津津乐道。为何人们如此重视修改和使用语言呢?正如唐李沂道:“文章‘能改则瑕可瑜,瓦砾可为珠玉’。”文章只有经过反复修改琢磨、润色提炼去疵病,方成佳作。一个人能对语言的使用进入到这么一个境界,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对语言的“悟性”,是感悟的升华。可见修改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会修改别人和自己的文章,他才能正确使用语言和运用语言,追求到“悟”的升华。
在教师的教学中,在学生的写作中,谁轻视修改,谁对语言的感悟程度就不会很深,谁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就不会很高。因为你不会修改、品味、使用语言,你就没有写作的基本能力,你就达不到,也体会不到语文的最高境界“悟”。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都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读一份报纸,每周烈军属一则“报评”,观看一则《焦点访谈》或《社会纵横》节目,每月与同学交换几本中学生杂志。通过这些措施,一可以保证学生有较大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二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真正做到开拓视野、扩展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想象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就结合学生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其在天天不断的积累训练中,形成大胆合理的想象思维,必然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