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
【字体:
浅谈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作者:wxz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3
 

编号:

文章题目:浅谈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内容提要】

 面对教学改革的新形式,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我针对初一语文新课标的变化,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有一定的成效。对于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有了点滴体会,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主题词】:

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

  

    校:百善中学

    名:王 雪 峥

通讯地址:昌平区百善中学

    编:102211

个人电话:89710877

浅谈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我区中学上半年初一开始施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曾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我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1、什么是探究;2、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是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现阶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方式不仅符合教学改革实际,而且还能符合改革者的心理需要。我觉得其实教学改革并不神秘,它的宗旨是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要能做到这三点,这就是改革。因为我们所说的改革是在探究中改革,有探究就有改革,没有探究就没有改革。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所以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策略中运行。由此可知,教学改革与探究是相伴而行的,每个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探究,每个教师也都能在教学改革的轨道上运行。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把教学活动看成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其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作为教师应尽可能改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式,不断的保持和提高学生对探究学习兴趣和质量,教师要深入地的学习探究性教学的最新理论,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探索性教学的实质,并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多种手段启发,情景交融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恰当时机启发,合作探究教学。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3、因人而异启发,分层教学。

学生是有差别的,因而启发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方法。眼睛不能只盯着成绩好的学生,看不到成绩差的学生,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分层教学、提问有高有低,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全面的提高班级成绩。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常常有不同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现实的学生价值观会让他们对英雄的行为不解,这正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个突破口。

    2、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例如: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三)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表现。同时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我提出学生身份的五种变化:

    1、“我”是考察家

    中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以考察家的
身份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例如在鲁迅的《孔乙己》
最后一自然段中写“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
否矛盾呢,可以让学生自己围绕全篇课文去分析、讨论、研究,比教师直接讲述效
果更好。

2、“我”是表演家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表演家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简单的角色扮演更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了。这是语文的独特魅力!

    3、“我”是小作家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或评价、或续写、或改编,这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例如:让学生给《皇帝的新装》续编结尾,想象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和不同的结局,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4、“我”是辩论家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尽信书、不尽信老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每个学生都会对课文的句子有着不同的体会。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5、“我”是设想家

    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中学课本中有一篇寓言故事叫《寓公移山》。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寓公的行为有没有不好之处?寓公除了“移山”可不可以“移家”呢?让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设想。所以可以教育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文章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两点注意:

1) 师生互助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当然,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

2) 学生互助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不是以尖子生为主,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另外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课堂自学,探究的时间在安排上必须要有精神的把握,不能过长,不能过短,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来合理的安排学生自学探究的时间。

最后,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观点,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生的不同年龄段,要对学生探究的水平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学生在现代化技术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总之,探究式教学形式突出学生自学,突出学生自悟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是课堂情境和气氛的导入者,其任务是抛砖引玉,调动学生积极性,挑起学生的创造冲动,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评价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双基学得扎实,自学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探究式学习要探讨的东西还很多,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只有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教学的新天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