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格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论文摘要】
健康的人格培养是当今教育的主题之一,而语文课因为其文以载道德特性,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利用这个优势,注重的学生的人格教育。本文作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作出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经过整理,形成本文。文章主要从谈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索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者认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应该注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文本解读突出人文性;注重求异思维德培养;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 键 词】
人格偏失 健全人格 激发体验 突出人文 质疑求异 改变方式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让学生注意语言文明,有人偏偏言语下流,不堪入耳,让他们自律自爱,偏偏有人小偷小摸,甚至敲诈勒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有的只要他人尊重,而不尊重他人,有的缺少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
据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材料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学习上,学习动机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低,厌学逃学现象屡见不鲜;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社交退缩、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人际对抗甚至暴力倾向,个别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人格上存在自卑、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易忧郁,自控力、耐挫力差等问题。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人格发展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个中原因自然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极度的偏离了教育的核心——培养健康的人格,追求人性的完善,造成一大批知识能力与学人格分离的学生,使之人格偏失,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某些思考,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
另外,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刘锡庆),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它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创造真善美活人的教育。这些人格教育理念应该成为学校贯彻始终的教育理念,进而明确提出教与学的目标,即让学生具有“健全人格”。
为此,利用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文学作品德艺术之美,具有一种多层次性,未定性特征,它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蕴含的生动逼真的艺术意境之中。学生要深入到作者提供的多维的审美空间和艺术意境中。领悟到艺术美的真谛,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思想等积淀而成的审美经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在充满情感氛围的条件下使学生的健康人格逐步形成。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设置相似情境,在共鸣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比如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选择的是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来表现他此时的特殊的心态和与众不同的情趣。
教学本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背诵柳宗元的《江雪》,然后让学生欣赏冬天漫天大雪的图景,设置两个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验——“当我的人生得意的时候,漫步雪中,我的想法是……”“当我人生失意的时候,我又会怎样?”
创设如此情境,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让学生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同时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美丽景色中放飞自己的思绪,使人与自然与精神实现统一和和谐。
用此种办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的第二种方式是设置对比氛围,使学生在强大的反差中受到心灵的震撼。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过着小皇帝一样的生活,父母亲对待他们捧在手里担心丢了,含嘴里担心溶化了,娇生惯养,思想偏激,没有受过生活的磨难,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在磨砺中逐渐变得坚强,并且在“孤独”之中变得成熟起来的内心世界。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表明“孤独”的语句,并由学生自主欣赏,体味杜小康由不敢正视现实到逐步变得坚强起来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以“假如我是杜小康,在杜小康的生活环境下,我会怎么办”为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要不畏困难,不怕磨砺,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要坚强,要勇敢的面对,使学生锻炼自己的决心逐步坚定起来。
二、文本解读突出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和建设健全人格的最好的课堂,
在文本阅读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一到学生思考人生。
如学习《生命,生命》一课,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结尾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一切全在我的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都在于我们自己掌握,”“勇敢的活下去”思考下列问题:(1)我为什么应该对自己负责?我该怎样对自己负责?(2)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光彩?在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交融之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并且明白“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做人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且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人民及亲人所给予的深挚的爱。
健全的人格还需要学生慎思明辨,要知是非,明了荣辱对错。虽然人生道路上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但是明辨是非对错,关系到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建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判断。如学习《孤独之旅》,引导学生对杜雍和的教子方式进行评价。由学生认为,杜雍和的教子方式不行,他没有让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也有学生认为杜雍和让自己的孩子在磨难中成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可启的。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有不尽人意的一面,在比较中教师引导学生一个要健康成长既要接受磨难,同时也必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在学习《出师表》一文时,我们组织学生对诸葛亮的“忠诚”进行辩论,启发学生对诸葛亮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有一个正确认识。
三、在大胆质疑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疑则殆,为学应该有疑,有疑方能进,有疑方能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异,不满足于课
《苏州园林》是
本文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教师问:“本文是典范的说明文名作,但是。老师认为还可以用别的办法写作本文.。如果你介绍苏州园林,你会怎么作?”
学生们认为,
再如阅读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一文,学生指出作者的思路不太严密,她在开篇文尾甚至全篇都将歌颂的对象锁定为“地下森林”,但在文章中段不知不觉地将歌颂的对象为“峡谷”这是错位。
学习梁启超《敬业娱乐业》学生们对梁启超的有些观点提出异议指出不足,如“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一句不符合现实情况,因为有趣是人们的心态,职业只有在人对它产生了兴趣以后,它才能有趣味。
至于有的学生怀疑《斑羚飞渡》课文内容的真实性,那就更不用说了。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道人所未道,发人之未发,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心,能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四、积极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新的德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语文学习正从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向开放式的学习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和综合性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除了对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更全面的学习能力带来影响以外,它必定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世界观,也就是说,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定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形成。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又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合作,共同探究,在与人的交往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因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总是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他人沟通,并且对自己所在的团体总是表现出深厚的感情,同时在与人和睦相处中,把自己的置身于广阔的交际空间中,很容易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也容易让学生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明白自己的奋斗方向,便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断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把自然、生活、社会的广泛自然融进语文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让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大自然的游览中,体会自然美,以熏陶学生的性情。
让学生走进社会,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地形成。
如开展《可爱的家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分组探寻家乡的风土人情 ——
有的走访家乡名人故里,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故事;有的走进麻城的风景名胜,了解优美的传说故事,对风景名胜的开发状况进行调查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深入工厂乡村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工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的对麻城的历史、人文、地理、气候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以及时刻准备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积极情感。
当然,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我们的探索毕竟还是非常肤浅,在未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地深入的探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得堆积。”在语文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使学生具有健康的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人格,这应该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必要前提。
作 者:陶建军
作者单位:麻城市闵集南湖办事处中学
通讯地址:麻城市南湖办事处闵集中学
邮政编码:438303
电话号码:13995924707
电子信箱:yishu7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