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谈开展课外阅读的几点体会
        ★★★
【字体:
谈开展课外阅读的几点体会
作者:曹阳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7-2

谈开展课外阅读的几点体会

姜堰苏陈中学 曹阳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几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熟知的理念。但长期以来,语文的外延却不断萎缩,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字词句和几个关键的语段。另外做几篇作文和一些练习。学习资源枯乏,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这些是学生逐渐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次新课程改革把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觉得开展课外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形式。这里,就如何开展课外阅读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意义,走出误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阅读”部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也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由此可见,阅读特别是开展课外阅读在新课标中已摆上了一个重要位置。但仍有不少语文教师步入了语文教学误区,没有意识到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误区一:老师的讲解重于学生自读。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它的第一要义,是全身心的投入。没有读者的自主,文的精魂,文的语言的生命力,进不了读者的心田,读者享受不到遨游在智慧海洋的乐趣,得不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更不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但不少教师就是不肯少讲一点,不相信学生,不肯挤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更有甚者说是让学生读书不等于让他们消遣吗?

    误区二:练习重于阅读。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些教师就是舍不得丢掉手中的法宝-----题海战术。他们不惜时间与精力,从各种“权威”、“名师”所著资料试卷中苦苦搜寻,买试卷、印试卷,让学生做试题。结果呢,不少学生还是不会读书,也不会写文章,不懂得审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有识之士告诉我们,学习语言文字和写作并无奥妙,无非是多读书。新课标中“阅读”部分也强调“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误区三:写作重于阅读。不少教师对“写”强调多一些,要求学生一学期写大作小作多少篇,日记多少篇(其实,新课标中也不过规定一学年作文不少于14)。试想一下,平时不博览群书,不注重积累、感悟和培养情感,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吗?

    二、授之以法,注重引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也不能因此忽视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拔、开窍,否则学生的自主阅读就成为放羊式的阅读。笔者认为,就一篇文章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阅读。首先,要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些什么,并把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复述出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其次,要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归纳主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写,弄清作者的写作动机。再次,分析写法,弄清怎样写的问题,理出文章的思路。最后,要认真的感悟语言的表现力,这是现在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在课堂上经常设计一些语言表达训练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努力读书、感悟人生,抒写真情,提高语文素养。如讲《听潮》一文时,要求学生模仿下面一段文字,以“月亮”开头写一段话。“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低低地,轻轻地,像潮水拂过琴弦,像落在飘零的水上。”又如在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才》一诗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的时间展开想像,描绘一幅西湖六月早晨的美景。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让学生懂得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

    三、制定计划,加强检查

    几年前,姜堰市教委就非常重视课外阅读的开展,硬性规定每校每天必须安排一节阅读课。为了保证阅读课的实效,每学期初我组织学生定计划、定内容,规定必读内容和自选内容。必读内容为:市教委为阅读课配备的《新人文读本》、《早读课本》、《语文读本》等,此外每天积累成语五条、名言警句两句,一学期读名著一部(语文课本上推荐的名著)。自选内容为:有益于同学们身心健康的书都可以读,如班级征订的各种报刊杂志,同学们自买的文学书籍,到校阅览室借的科学幻想、历史、自然、军事、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书籍。如何来完成我们制定的读书计划呢?首先,在时间上予以保证,每周五节阅读课不得挪作它用,另外每周的一次读书汇报会必须如期举行。其次,加强检查的力度。第一,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每天要做不少于三百字的读书笔记,并具体标明时间,防止不自觉的学生偷工减料,这样一学年下来,大部分同学摘录的字数不少于10万。第二,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用来检查同学们上一天阅读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带上摘录本走上讲台,先说故事梗概或谈感受或谈收获或赏析某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等,接着每个同学都必须过这一关,就是不看摘录本,大体上能背诵自己摘录的的优美词、句、段。最后老师稍作点评。开始学生对这一做法不怎么理解,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做的是些无用功,训练时间长了,大家终于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重视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为写作夯实了基础,促使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提高。

    记得一位行家说过这样的两句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大阅读的量,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不二法门”。“课堂教学也好,课外活动也好,切忌搞形式、走过场,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照我看,最为简单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换教学观念,让学生从繁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把热情、冲动、阅读、理解、体味、感悟、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定会爱好语文,他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