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勤学”意识 应从点滴做起
淮安外国语学校 贾艳
古语有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勤。”要想学有所成,唯有孜孜不倦,勤学不辍。如何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勤学的重要性,成为勤学之人?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渗透德育内容,激发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最后一课》一文,韩麦尔先生带着国土沦亡的无比悲痛,为小弗郎士们和镇上的人们上了最后一课,结尾韩麦尔先生那高大的形象已经定格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国土沦亡的悲剧何以会产生?文中作者借韩麦尔先生之口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的确,教育乃是民族振兴之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想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今天的学子应该怎么办?唯有热爱祖国语言,努力学好汉语,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增强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品德。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光易逝,岁月不居。倘若蹉跎岁月,必将一事无成。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走上勤学之路,我引用了古人的一些诗篇,如《今日诗》、《明日歌》等,告诫他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百年明日能几何?春去秋来老将至。”唯有珍惜时间,做到细心、专心、恒心,才能学有所得,成就伟业。
三、培养自学能力,积极向课外延伸。
要学好语文,单靠课内是不行的,还要在课外下一番苦功。“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较高的自学能力,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各类文体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学习记叙文,应该注意什么?学习说明文,要掌握哪些内容?散文有哪些特点?戏剧要注意哪些方面……这样,在向课外进行迁移训练时,学生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良好的习惯需要逐步养成,而教师的引导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都来重视这一点,必将出现更多勤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