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
【字体: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作者:苏海炎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2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安溪新林中学   苏海炎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

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畅谈了阅读体验后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例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

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义教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
、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
、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
、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
、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 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
、在运用中积累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编排意图不仅仅是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可要求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活语言的运用。

   
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优秀诗文的运用。

   
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