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实施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三动”
        ★★★
【字体:
实施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三动”
作者:吴美华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3

实施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三动”

               浙江省青田县海口镇中学   吴美华

[摘要]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口动、手动、脑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更为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当学生读书浅尝辄止时,巧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口动、心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精心设计质疑争论情境,激发学生“脑动”;当学生听课松懈、怠慢时,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手动、脑动”。

[关键词]情境教学   口动 手动  脑动

我们研究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境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教学手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就无从谈起。在一堂语文课中,学生只有人人都动起来,去认真地读课文、议问题、辩是非、记笔记、做作业、写心得,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可在我校多数的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师动得多,生动得少。多数学生都没有很好地“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该动口时惜言如金,该动手时惜字如金,该动脑时脑筋就转不动了,使得语文课堂活不起来:师教得没气,生学得没趣,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也老提不上去。我们在初中情境教学研究中发现在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动口、积极动手、积极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搞活课堂,发展自身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学生听课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下面笔者根据我们的研究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当学生读书浅尝辄止时,巧设朗读情境

语文课离不开朗读。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声音流淌出来时语文课就成了学生体验美的殿堂。可是我们的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喜欢做题,不喜欢读书;读书有“口动”而无“心动”很少“涵泳功夫”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是一味地埋怨学生不肯读书,而是更多地检查自己教学上的作为,更多地思考如何去引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注意调动学生的文化因素,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反思、批判与评价,同时赋予阅读过程中思维训练以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音、色彩、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如像《安塞腰鼓》一文,因文章排比句较多,感情又气势磅礴,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那有着恢弘气势的画面,跟着它那铿锵的节奏集体朗读。在教《三峡》时,我们改变过去那种枯燥乏味的翻译讲析的解读方式,而是用朗读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采用了配乐读、配图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理解在朗读中推进,整堂课以朗读为主线,分层次推进,读出了感悟,读出了情境,读出了美感。

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精心设计质疑争论情境

指导学生多思多疑,在思考中求知,在质疑中求进,把学习课本的兴趣转化为对课外知识的积累,这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提问不感兴趣,或一问三不知,该开口时不开口,或思维受阻,不知该如何开口。此时教师设置悬念,创设愤悱情境。把课堂提问和情境的创设巧妙结合,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境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打开思维之门,张开想象的翅膀,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学生的脑子就充分“动”起来了。 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一诗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假设自己是一位电影导演,你将用哪些画面来表现《春望》这首诗的内容呢?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更深入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领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忧国思亲的感情,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像《皇帝的新装》一文,皇帝游行时,虚假的新衣被小孩的真话道破之后,皇帝回宫后会有什么行动呢?这可让学生依情定势,合理想象,延伸情节。这样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延伸性想象的训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但训练了他们的想象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当学生听课松懈、怠慢时,适时创设情境

学生听语文课往往不像听数理化、外语课那样精神专注,听语文课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漫不经心、思想不集中甚至走神的情形。这既有语文课程内容特点的原因,又有老师讲课的原因,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说,他们不懂得语文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根据其特点应当采取的听课策略,又缺乏理性自制力,单纯凭兴趣来听课。在语文课上,老师讲课时,有些学生只有“耳动”,“手脑”并没有“动”;有些学生虽然也记笔记,但不知如何去记。我们在教给学生一套套记笔记方法的同时,还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听课效率。比如讲到重要的地方,教师用停顿、放慢速度、重复语言、音调音高的变化等来提示学生,或直接发出请你做上笔记的指令,让他们能恰到好处地达到教师的意图。我们还通过精心地设计板书来帮助学生“手脑”并用,养成听课的好习惯。如《三峡》的板书:

 

郦道元

写山:连绵高耸(静)

写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

这样的板书美观大方,有直观性,能涵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和知识点,堂堂课如一,不仅帮助学生克服听课的不良习惯,还巩固学生形成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论》李景阳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学语文》2005年第9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1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