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心小学 谢远品
从教育的起源而言,教材属于后来者,随着统一的教学内容的出现,教与学双方都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因而,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出于对“效果”的考虑,教材及其相关的内容被做得愈来愈规范,教学的要求也愈来愈细密。其结果是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统一性及其训练的规范性,使语言文字的训练逐渐变得枯燥,大量地方性的语文学习资源被闲置。学生的语文个性被压抑,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能力日渐低下。究其原因,其教材体系的自我孤立是主要因素之一。鉴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强调努力开发并合理利用当时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科学构建校本教材。何谓语文的校本教材?作者认为,校本教材是指在《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广泛筛选、网络校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的具有校本个性化的教材,与现行的语文教材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利用当时当地的语文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谈几个观点。
一、构建语文校本教材要有科学性和创新性
首先是要符合《标准》的要求,《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的“综合素养”到底包括哪些呢?《标准》中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还有“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这些都是我们构建“校本教材”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其次,要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规定不同的量并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比如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观察上,低中年级学生往往立足表象,只知道看到了或听到了什么。而高年级学生则不一样,他们不仅能按序观察,而且还能结合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因此,我们在选取观察的对象上,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构建校本教材的内容要有益于语言文字的规范训练。因为语文的教育是母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训练的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所以,我们选取的内容应科学、严谨。其三、构建语文校本教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要求形式可多样一些,既要有观察的训练、阅读的训练、习作练习,又要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语文基础,或不同学生不同的语文爱好,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外学习的内容,体现校本教材的创新性。
二、构建语文校本教材要体现地方性和实践性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的社会生活与学校的语文学习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或者反差过大,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显得有些别扭。为了充分发掘有益的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资源,我们可在构建校本教材的时候,把一些健康的歌谣、民间曲艺、有影响的人文环境等引进课堂,让学生读一读,唱一唱,乃至写一写,这样既能弘扬地方文化,又能切实地使语文学习与生活与环境结合起来,在统一要求与地方差异性的融合中,张扬学生的语文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另外,在充分发挥地方性语文资源的作用构建校本教材的同时,要坚持把学生引向生活、推向社会的实践性原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地转一转。比如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组织学生到田间到工厂到农舍到公园去观察、去表达。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表达能力训练中的“成文”练习固然重要,但实地观察、描述、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是不可少。因此,现代语文教与学少不得实践课,它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实践的因素不可能一致;对同一事物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基础与习惯,思维能力与方式不一样,所获取的信息可能有差异,因此,在实践因素的选择及要求上不能作统一要求。另外,在实践活动中,针对能力的培养也要因人制宜,不要仅仅局限于观察、思维等能力的训练,要注意陶冶学生的情趣,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构建语文校本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实效性
构建校本教材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过于单调和孤立的教材体系。在构建校本教材的时候,如果我们把某一年级某一学期该做哪些实践课,什么时候该去什么地方观察,该了解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等作统一要求一一规范的话,势必又会走进另外一个封闭的圈子,即统一的校本教材的圈子。这与《标准》中构建校本教村的目的是相悖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的,包括学生对生活的希冀和看待社会的角度等。因此,我们在构建校本教材时,一定要有开放性,封闭不得,这样才能确保语文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同步。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是指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开放”,比如,定期组织学生上街指出或修改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分组组织学生到商场、到自由市场去与不同的社会人士进行口语交流。布置学生个体深入农村、工厂、事业单位去进行专题采访……,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练习,又使 学生体察到了劳动的艰辛及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组织高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接触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挖掘一些消极因素,使学生深层次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环境,在辨析、交际中既实实在在地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开放”是为了“搞活”,因此,我们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单个的信息汇成“宽带网”,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和效果。在确保校本教材的开放性的同时,还要讲求其训练的实效性。如果我们仅仅是为追求某种形式的多样化,这样不利于《标准》的贯彻实施。因此,我们要把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又不至于增加学生负担的语文资源网络上来。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的语文学习环境。
当然,构建校本教材除了上面列述的思路以外,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制度及其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统一性教材”与地方性、广泛性、新颖性的“校本教材”形成合力与活力,在《标准》的指导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切实地得到提高。
---获宜昌市2001年度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