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大纲”总共规定了七条。例如,第一条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读和背诵的标准是“能”。在读的过程中“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标准是“能初步”做到,这一要求指出了四年级开始进行的一项新的训练内容。教学时,要通过讲与读让学生逐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训练时可以在讲读中,先从练读课文的重点句子入手。例如《中国石》一课,表达了戈壁滩的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之情。小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在读时会自然地流露出赞美边防战士之情。课文最后“‘祖国’在我身边,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含义深刻,充分体现出边防战士爱国之情的句子,也能比较好地读出感情来。按上面的例子去学习把握“大纲”,就基本上算是理解了“大纲”规定的年级要求了。
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是否省时高效,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确定阅读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关键是正确处理教材。第八册教材的课文共分七组。其中有四项重点训练项目,分编在第二、三、四、七组内。另外三组中的基础训练“阅读题”分别提出了一些巩固性训练要求。这些训练都体现了“大纲”的精神。
就一篇课文来讲,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研究这篇课文都有哪些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有计划地落实“大纲”的要求。例如《苦柚》一课,它是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对话比较多,要读懂课文,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学读人物的对话,注意课文在写人物对话的同时是怎样写人物的表情、动作,要把这些联系起来思考。这一组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在教学时就要有针对性地把“一边读,一边想”和“体会人物的对话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另外,教学大纲对四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中有“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能找出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苦柚》中“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氨,“苦柚,那一袋苦柚,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像这样的句子,在教学中要由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把握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它与课文的联系。总之,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胸中有“大纲”,要钻研教材,把“大纲”的要求具体地落实到教学中。在落实重点训练目标的同时,还应按课文的内容,适当选择一些词、句等的一般训练项目,把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的量要适当。当前,有人提出“加大课堂训练密度”,但凡事“欲速则不达”,“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想法是不科学的。
提出这个问题,或许使人感到奇怪。但从目前划分段落的教学实际看,目标不明确、训练不到位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这说明确实还有不少老师真的不知道分段干什么。“大纲”在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首次提出:学习给课文划分段落,说说段落大意。“大纲”用了“学习”、“说说”来表述,说明这项训练仅是初步的。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不分年段要求,从四年级(甚至有的从三年级)直至六年级一律要求: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段意怎样概括?课堂上,多是几个学生发言,一但与教师(应该说是与教参)合拍,这项训练也即告结束。尽管有些教师也偶尔问问为什么这样分,由于参与的学生少,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这种超纲、越位或不到位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分段干什么。
划分段落是段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是篇章训练的基矗正确地划分段落标志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程度。第八册教材的“分段”教学怎样做才算是到位而不越位呢?首先,在初读课文中,要让学生大体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可以用尽量简要的复述概括自然段内容。然后尝试归并自然段。最后,在分段讲读后说说段落大意。“说说”的标准应该是用自己的话,描述该段的主要内容。教师可逐步要求学生说得尽量简略,学生做不到大可不必着急。训练形式可以采取:①先讲读后分段。(文章结构比较复杂的课文可以用此法)②初读后分段,通过解决有异议的问题,学习分段的方法。③初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尝试分段,再说说理由。(这种方法可将讲读课分为两段进行,前一段为初读,后一段为精读。)④及时总结划分段落的思考方法、分析方法。说说段落大意,一般应在讲读过程中结合学习课文进行。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读一段,讲一段,讲一段,读一段,全文学完,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方式。这种把讲与读割成两块儿,讲、读分家的方法使阅读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究其原因,大体有二。一是这种方法易操作,备课时不必费神去考虑读的问题;二是认为课是讲出来的、问出来的,读只是摆摆样子,做个引子。我们说朗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般说朗读的水平与理解的程度是一致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朗读训练,把朗读这一环节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具体做法是:①在学习课文前进行初读,逐步做到读得正确、流利。②在分段教学中读段,深入理解段的内容。③在理解重点或复杂的句子、层次时,边读边研究,悉心体会含义。难理解的地方反复朗读。④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一边读,一边想,尝试有感情地读,然后再分析再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要抓住词、句去理解段、篇。有些讲读课,学生照本宣科讲词语,按老师要求找动词。例如,“就义”就是为正义的事业被敌人杀害。“同归于颈就是指一同走向灭亡。这样的解释没有错,但是词语的使用范围,感情色彩,在句中的含义,学生一概不了解。这样的词语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①把词句与前后文联系起来,与全文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②有的句子要求联系原因去体会,从前因后果的角度去理解。③有的词,除了要知道怎样解释,还要讲清怎样使用或讲清感情色彩。《中国石》一课的最后一句:“每逢假日,连里让我把它放在俱乐部里展览,战友们看了,都说戈壁滩虽然艰苦,可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身边,祖国在我心中。”这个句子很长,含义深刻,不好理解。教学时,可以把句子分成两部分理解。前部分:每遇到(“每逢”)节假日,连里的领导(原句省略了具体的人)让我把“中国石”(“它”是指“中国石”)放在俱乐部里展览。后部分:战友们看了“中国石”都说,在戈壁滩生活虽然艰苦,可我们以苦为乐,都是因为我们能经常看到“中国石”,看到“中国石”就想起了祖国,为了祖国我们甘愿吃苦。句中的“每逢”、“连里”、“苦中有乐”等词语虽不难,教学中注意解释清楚,有助于理解全文。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是课后的练习题,要结合前文去理解。总之,在讲读课中抓词句不能孤立处理,必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
六、在讲读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就是理解语言的分析问题能力,这些都与认识水平分不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第八册教材中,共有四项重点训练项目:“一边读,一边想”、“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段与段的联系”,这些都是培养认识能力的好材料。例如“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在教学时,要通过讲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到什么叫真实,什么叫具体。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例如《我家的猫》一课。作者笔下的猫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猫一样,有时睡大觉,有时四处玩耍,抓起老鼠来又十分认真,让我们读来感到十分真实。作者在描写小花猫玩耍时,具体地举出了例子,如,扑打鸡毛、玩线团等。而不是空洞地说我家的小花猫十分好玩。再如《麻雀》一课,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具体地写了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麻雀的动作、样子,使我们被母爱震惊了。如果仅用“老麻雀从树上冲下来保护小麻雀”,这就不具体。不具体的文章就不能打动人,无法使人清楚地了解当时发生的一切。什么是“具体”,小学生往往体会不深刻,采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让“具体”具体地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使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八册教材的教学是在小学中年级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在学生即将步入高年级时,“大纲”继续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疑难问题,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训练。一般说,学习每篇课文都要布置预习。难一点的课文可以把预习放在课内。在预习中提出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提出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和自我解决一般问题。教师要在这一教学中做好以下工作:①指导学生记自学笔记。要求学生逐步做到在笔记上反映自学的过程和结果。②教给学生确定疑难问题的方法。例如,每课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看看是否明白意思,查了字典还不明白,就要记下来。课文中读不懂的句子、读不懂的段落要在书上做好记号。自学课文时,对内容有些什么想法也可作为问题提出来。③讲读后,教师要向学生询问是不是还有不懂的地方。④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学生提出可笑的、怪异的或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时,教师切不要耻笑或挖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