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正文
娄烦二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
          ★★★
【字体:
娄烦二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
作者:武爱军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
 

娄烦二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力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按照新一轮课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我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构建新课程改革实验与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1、 开发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课题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二十一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但是,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一种“维持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无法承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任。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我校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方向,形成了“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学校先后参加了全国目标教学、省“JIP”、市“1+1>2课改实验,三次被评为优秀实验校,涌现了一大批致力改革,潜心研究的教学教研人才,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人力保证和智力支持。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来,我们积极参加并进行了课改培训,培训的重点突现了“多元智能”课程理,还选送有关人员出去学习,并组织召开了县课程改革现场会,为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可能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我校根据党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师生兴趣和地方文化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确立了以娄烦本地本土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二、开发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娄烦文化为题材,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体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具体目标 

(1) 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发展家乡的县情教育。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实践的能力。 

(3) 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和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4) 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综合素质,促进各门功课得到有效的补充、发展。 

(5) 激发教师再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开发原则 

1、 地域性原则: 

要着眼于地域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进行充分研究,挖掘课程资源。 

2、 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编写的教材,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现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3、 现实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以娄烦的社会生活和发展现实为依据,引导学生认识娄烦,了解娄烦,关心娄烦的发展,参与娄烦的社会生活。 

4、 探究性的原则: 

课程内容要保证让学生熟悉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看得见,摸的着的,引发学生对地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5、 实践性原则: 

课程内容要安排学生课后作业,体现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参加社会实践与活动的特点。 

四、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为此,学校形成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行为组织,即“领导组——教研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开发网络。 

具体组建了“一委两组”:  

1、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 

主 任:雷 霆(校长) 

副主任:段拴生(教学校长) 张贵桃(县史志馆编辑) 

冯绪平(政教主任) 

成 员: 

李 萌(教导主任) 郝汉荣(教研室主任)武爱军(教研室副主任)  

赵建忠(办公室主任)常培军(团委书记) 段永锋(教导副主任)  

王海林(学生家长) 郝顺奎(学生家长) 谢 云(学生家长) 

王 杰(学生) 张 宝(学生) 刘 梅(学生) 王 慧(学生) 

王玉太(县关工委主任) 常计生(县教育局长) 

李国成(县史志馆馆长) 冯爱奎(娄烦中学校长) 

2、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 

组 长:雷 霆 

副组长: 段拴生 张贵桃 冯绪平 

组 员:李 萌 郝汉荣 武爱军 赵建忠 常培军 段永锋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办公室主任冯绪平(兼) 

3、校本课程工作组 

组 长:冯绪平 副组长:张贵桃 

成 员:李 萌 郝汉荣 武爱军 赵建忠 常培军 段永锋 段效存 

五、实施程序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1) 研讨定稿阶段(2002、3—2002、9) 

具体工作: 

1、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校本课程工作组 

2、通过教师座谈、学生问卷、家长调查、了解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建议。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内容、课时等。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讨论、审议开发指南。 

6、确定校本课程,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 搜集整理阶段(2002、10—2003、6) 

具体工作: 

1、 校本课程工作组分工撰写相关材料。 

2、 校本课程工作组外出、走访、搜集相关材料。 

3、 汇总材料,打印初稿。 

(3) 复审校对阶段(2003、7—2003、9) 

具体工作: 

1、 向校本课程审议组提交初稿,讨论、增删相关内容;定稿。 

2、 校本课程工作组分工校对。 

(4) 编辑出书阶段(2003、10) 

提交文印公司编辑、出书。 

六、主要措施 

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把此项工作作为教学教研常规来抓,通过学习、研讨、活动的形式,发扬大家智慧,积极带动全体师生,加强了此项工作。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并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设计相关配套表格、资料十一种,以落实此项工作。 

5、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