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作家古代诗歌鉴赏
一、名家。
1、柳永。
福建籍作家。北宋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刘克庄。
福建籍作家。刘克庄词属辛弃疾一派,以爱国内容和豪放风格见称于时。诗词兼擅。其词继承了辛派词人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及豪放风格。
3、林则徐。
福建籍作家。进士出身,累官至湖广总督。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释回,病死途中。
4、辛弃疾。
来过福建的作家。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辛弃疾也有写一些乡村景物和田园情趣的词怀。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形成了沉郁豪壮,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5、陆游。
来过福建的作家。南宋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一生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做了几任地方官,由于朝廷不信任,罢官回乡,但报国的信念至死不变。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作品风格豪迈。
6、朱熹。
来过福建的作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二、名篇。
(一)阅读下面词,做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词?
2、请简析你确认词眼的理由。
(二)阅读刘克庄两首同牌同题词《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做题。
其一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其二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 历历天青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 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 变教人世清凉。
1、第一首词和第二首词各是哪两句体现命意所在?
2、第一首词"曾识妲娥真体态"与苏轼"水调歌头"哪一句词的"归"字同妙?
3、这两首词都没有直接点出"月",但都暗中写月,各词中哪个字含有"月"的意思?
第一首词:
第二首词:
4、这两首词都抒发诗人一个相同的情怀,这一情怀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做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愁 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做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答:
三、名句。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分析:所录为词的最后两句。这首词写诗人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这一词句写诗人春愁无法排遣,但他真的不仅不想摆脱这种愁绪,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而这个"春愁",是"她"。
3、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分析:所录为词开头两句。这首词抒写的感情与《蝶恋花》相近。词的开头,很有气韵。一个"对"字,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尔时,天色己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时节既入素秋,明净如水,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一澄如洗。第二句一个"渐"字,领起三句十二个字。"渐"字,承接上句,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得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游子顿觉寒意。当此之际,举目关河,寥阔迤逦,气势磅礴,而秋天肃杀凋零,草木不芳,一片冷落。"残照当楼",即是悲秋之景,也是诗人描写所见的观察点,似乎整个江天、关河、冷雨、金风,统统集中于"当楼"一点,可见诗的情悲之切,之极。苏轼叹"渐"等十三个字是"不减唐人高处"的佳句。
4、"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
刘克庄,南宋文学家福建人。属辛弃疾一派,以爱国内容和豪放风格见称于时。这词句意在呼唤林某,从偎红倚翠的庸俗趣味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水西桥",当时妓女聚居的地方。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分析:行事进退,一切皆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岂能为了个人的安危福祸而算计。
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分析: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7、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赋壮词以寄》)
分析:诗人为何"醉"?为何"挑灯"?夜不能寐,好不容易入眠,却又好梦初醒,响起号角声。这时,军营里响起乐曲,兵士们饱餐烤肉后,排成整齐的队伍,整装待发。
9、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分析:实际上表现词人"自怜幽独"的情怀。
1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分析:上阕写梅花的困难环境,下阕托物言志。
1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分析: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出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这幅春景图,寄寓的是诗人绵绵的愁绪,而这一愁绪是国事家愁。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分析: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参考答案:
二、
(一)1、"春愁"。2、词开头说登楼,引起"春愁",而残阳中的春草正是表现词人的春愁。为了消释春愁,词人想借酒浇愁,但却难以排遣。为何春愁如此执着,挥之不去呢?那是因为词人不仅不想摆脱这种愁绪,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
(二)1、第一首词是"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第二首词是"消得几多风露, 变教人世清凉"。2、"我欲乘风归去"。3、"香",即桂花之香;"蟾"或" 娥"。4、关心民生疾苦,向往理想的清平世界。
(三)1、对比。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四)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