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教材学习资源 提升语文教学活力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室 李国平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兴趣,课堂缺乏活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有些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生活性、综合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导致课堂教学死水一潭。但是我们也发现教师在执教与学生生活较为接近的课文时,课堂教学仍是波澜不惊。特别是在我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后,教师在运用实验教材时,语文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仍未得到根本的改观。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教师在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问题上存在着一定偏差:认识到只凭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于是只要与教材内容相关学习资源,就不假思索地搬进课堂。从"穿新鞋走老路",变为"穿新鞋乱走路"。这说明仅靠几次培训是不能从根本上变革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性变革。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区教研室与语文教师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就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创生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解读学习资源开发与创生。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①"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现代教育观念学科性要点首先表现为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正确定位:语文是人文学科,它"首先是欣赏课程,在欣赏中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②"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整合。其学习过程是知识技能的习得、生活情感体验与生命价值观的整合过程。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要重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三是对于语文学习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创生的思考。三个要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是中心,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创生是两个支撑点。有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有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生命活动的来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充实的改革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为依托的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创生,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最显著表征。是变革传统语文教学所必须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工作。
语文学习资源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学习活动的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语文资源的总和。配合语文教材开发的语文学习资源可以是文本资源,如各种相关的文本资料;可以是超文本的,如电子网络系统提供的各种非文本形式表征信息;可以是非文本资源,如教师组织与指导性的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生成学习资源,又如学习时空、学习场地、学习设施等。这些资源搜集与获取是开发,但开发的资源并不能直接运用于教学。还需要创生,所谓创生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开发语文学习资源进行加工,使之成为支撑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因此从开发到创生是一个流程,对完成了这一流程的学习资源的陈述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是当前学生学习需求的,为教学时空所能容纳的,经过加工处理的资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校内外人力、物力、财力、设备、设施等资源。这种开发与创生。是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的表现。
设立专题研究,实践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创生
为了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区教研室与中学成立关于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创生的课题研究小组。采取专题讨论、集体备课、上实验课等形式,重点研究与语文教材相关的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创生。以纵向形式展开与教材相关学习资料的开发与创生。
1、 学习资源开发与创生。
抓好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备课工作。现在的备课与在应试教育下的备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备课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开发创生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做的前期工作。因此教师备课工作量大大增加了。这种备课需要网络、图书馆、音像资料室的支持。需要分析学生在学习、体验教学内容时的起始水平与心态。所以教师的备课有着结合教材,开发与创生学习资源的要求。但教师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中运作,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尚需要开发,比如自身知识面的拓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新学习方式的理解与掌握和运用等。因此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要求加强备课组的活动,交流备课思路,力求缩短教师潜能的开发过程。具体操作是,先分工负责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创生。然后全组成员共同研讨,对开发的学习资源进行加工,即完成集体的创生。比如在上《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前,备课组的教师分工搜集有关北京大学的资料,田晓菲的相关资料,思考学生看到此文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变化,结合课文内容单元教学目标。加工开发的语文学习资源:创设情境读课文,读出对北京大学向往之情。为创设情境,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的搜集资料--北大的光辉的历史、北大名人的伟绩、北大校园的风景。激发学生对北大的向往之情,然后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年龄与当时的作者的年龄相似这一点,揣摩当时作者跨进北大校园的心情。默读课文相关章节。揣摩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其次,学生与作者有着不同的十三岁的际遇,每位学生十三岁的际遇是可开发的体验性资源。这资源一定要加工用好,否则会产生负面作用。教师要求学生与作者进行儿时生活情境作比较,寻求其相似点与不同点,以及产生不同的各种原因。通过比较要比出信心,而不是只比出自愧弗如。应该得出少年英才诚可嘉,大器晚成也可敬;以及读名牌固然为成才打下基础,但只要信念不倒,即使不进名牌大学好照样成才的比较结论。
2课中师生互动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创生
教师的备课仅仅是教师在教学前的一种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还将生成新语文资源,这种资源由于是互动产生,所以学生对这一类语文学习资源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要认识到,这类学习资源中不只是有问题解决的内涵,而且还有保护学生自主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学习任务能力的内涵。教师要十分珍视这种学习资源,合理地运用这种学习资源,比如教师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学生对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理解不了,于是就提出,为什么说文学是对历史的诠释。而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一问题时。一是以为学生缺乏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二是以为学生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不一定会感兴趣,于是只是准备了文学和历史两个名词的解释。但是学生对这种抽象的解释显然不满足。想更具体地了解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教师在处理这一学习资源时,采用延时解决法,让学生下课后,了解最近电视文学中播得较多、主题相近的电视剧,再思考电视内容与当前社会中现象有无相似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认识。探究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这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开发与创生的语文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某一电视文学的专题报告,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进行剧情解说。充实语文活动所需的学习资源,。以支撑学生探索性语文活动的开展。
3、语文学习时空性资源的开发与创生(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
语文即生活,语文内涵是极丰富的。教师开发创生的语文学习资源,师生互动创生的语文学习资源,需要超出语文规定教学课时,需要走出语文课堂。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把综合实践课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与内涵。语文教材中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但是我们要求教师不是机械的用教科书上的活动模式与内容。而是常常是以师生在课文学习互动时开发与创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并要求教师和学生设计活动方案。这种语文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以学生的求知欲为内驱,以课外的时空为天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方式。这是最好的语文作业,它一改以前语文作业枯燥乏味的形式。给课外的语文学习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文学与历史关系问题,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已有能力和条件,进一步展开这种研究,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社会研究结合起来。短一点可以从49年起至2002年,分成几个阶段,分工研究。然后再用语文课堂时间进行成果共享。这种与教材相关的语文学习开发是综合性的,因为它几乎涉及所有的要素性与条件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生。在这种语文教材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创生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各种能力将得到极致的发挥。在种语文学习中教师再也不是只燃烧自己的蜡烛,学生也不是等待点燃的蜡烛,而得到双赢共同体。
开展反思性教育,提升理论与实践融合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来,可谓是摸索前行,需要在前行时及进反思。特别是教学研究人员,对于自己思想行为反思显得尤为重要。要开展反思性教育,首先要界定其定义,笔者在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分析一些教师的教育活动后,对"反思性教育"做出如下描述:反思性教育是教师(个体或群体)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以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和现代的教育技术为依托,对教师(个体或群体)的教育活动进行反省,并做出扬弃的、发展的决策过程。
开发与创生教材相关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反思性教育需要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教师进行个体层次的反思性教育,这是由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决定的。社会进行入后现代时期,"现代文化中的机械世界观已经陷入危机,所谓的'决定性、稳定性、循序性、均衡性、渐进性、线性关系'等现代科学的基本范畴逐渐被'不稳定性、非连续性、断裂、突变'等后现代的观念所代替。建立在普适意义上的语言、社会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已经崩溃③"。教师与学生都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发生着变化,教育活动必将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反思性教育的内容会呈现出因人而异的现象。教师只有自己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自主的、有个性的反思,才能真正成为反思性教育的主体。比如教师对自己开发与创生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具体的教学中的适用度要反思,对开发与创生的语文学习资源是否与语文学习的相关度要反思。我们在一些课堂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常常感到语文课失去语文的学科特点,热闹有余,扎实不够。一些教师开发创生了语文教材学习资源,却抛弃了学生对语言的涵养的教学。所以闭门思"教",闭门思"研"是教师自身教育行为进入较高境界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反思性教学的第二层次是教师个体与其他成员组成的群体共同合作进行的教育反思。这是在自主探索性反思后进行的。因为在相对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学校、同种学科(当然也不排除学科间)进行教育活动教师,在开发与创生教材语文学习资源时,总显现出一些相似点。这为共同合作的反思性教育活动提供了基础。这种反思性教育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往往是教育科研小组的形式进行。在研究中求群体的共同发展与个体特长发展。这是集思广益性反思性教育。比如对于共同开发与创生的学习资源,在运用后,以备课组为单位共同反思其得失。就是可以是一种经常性的研究活动。当然这类研究活动有可能的话不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现象的分析上,还可以将行动研究法与其他研究法(问卷调查、准实验法等)结合起来,以求得更为详实的资料,以及更具有说服的研究成果。
关于与语文教材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创生课题,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现在所做的尝试还待于实践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①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 第57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②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 (代序) 教育科学出版社
③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第201-202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