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讨论交流,拨疑释难。教师先不给答案,发下试卷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辨析订正——大部分疑问一般能因此弄清楚;然后收集讨论订正的结果,看学生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再重点拨疑释难。
二、评前提问,熟悉文段。从考试到评讲,已相隔数天,学生对试卷中文段的内容,肯定有所遗忘、生疏,如果此时急于去评析试题,显然不妥。所以在每个文段评讲之前,应先让学生熟悉文段。要熟悉文段,常用的方法是默读,但这样,学生会因“不新鲜”而生厌倦。所以必须设计一些既“新鲜”(试卷中原来没有的),又能达到熟悉文段目的的问题,如给文段加标题、写出文段思路、找生词、找关键句、归纳段意之类。
三、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帮助阅读。试卷中的课外文段,尤其是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其主旨多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若学生因此出错,评讲之初就应先介绍时代背景。有些说明文,如果涉及的知识学生较为陌生,并因此构成了阅读障碍,教师就必须对相关知识予以介绍。如农村中学生阅读与计算机有关的说明文,恐怕就得先给他们介绍与文段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只有排除了这类障碍,学生阅读才能深入。
四、复习旧知,总结规律。目前中学语文考试,阅读理解的内容多以课外文段为主,但考点仍立足教材。课外文段中所考的问题,一般可在教材中找到其归属的“类”。比如课外文段考了“顺叙、倒叙、插叙”,就可要求学生返观《回忆我的母亲》、《我的叔叔于勒》的记叙顺序。课内外相对照,学生自能总结出“顺叙、倒叙、插叙”的各自特点及解题方法。
五、病历诊断,对症下药。同一个题目,学生做错的原因不一定相同。有的是审题不清;有的是辞不达意;有的是不能联系语境思考;有的则可能是文段内容艰深,与学生认识水平有较大差异。比如问“母亲”为什么支持朱德参加革命,有学生答:“因为朱德读了很多书,母亲相信他能明辨是非。”这是不能联系前文“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等内容思考作答;有学生则答:“表现了母亲深明大义的传统美德。”这是审题不清,答的不是“支持革命”的原因,而是“支持革命”所体现的母亲的思想品质。基于此,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只看“错误答案”这个思维结果,必须寻根求源,把答案的思维依据、流程了解清楚。笔者的办法是让学生写“病历诊断”:答案依据、错误原因、思考过程、治病药方。有了这些诊断,一方面教师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学生也从中吸取了教训,训练了思维和分析表达能力。
六、提示方法,再给机会。对一些曾经学过又较浅易的题型,如果做错的学生较多,评讲时不宜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提示解题方法,让学生重做该题。之后若仍不会做,则可以同类问题为例,演示解答过程,让学生再答,答对后会产生成就感、愉快感。语法的“类”的特点较为突出,运用此法尤为合适。
七、增加问题,激思补漏。试卷中的题目,答错的只是部分学生。那些答对了的学生,对老师的评讲难免会生厌倦。为此,教师必须增设一些问题,或让学生提一些问题,穿插在“旧题”中。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思维,调节其情绪。如果增设的问题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则可查缺补漏。增设问题,可依傍原题变换角度提问,如原题为“用了什么论据”,新题则为“概括文中事例论据”;也可无所依傍,另设新题。
八、同类延伸,巩固新知。对学生认为较难的考题,可作为“新知”来对待。在引导学生解决该题后,应趁热打铁,设计同类问题,举一反三,巩固新知。如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历来是个难点,试题中若出现,教师可列举“常常、一般、最、可能”等词语给学生分析。
九、不求甚解,减轻压力。试卷评讲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对暂时不能解答的疑团,可告诉学生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暂时不明白不要紧,以后会逐渐弄清楚的。这样能减轻学生因疑惑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十、比较辨析,避免混淆。试卷中常会出现因问题类似而混淆不清的错误,评讲时可用比较的方法。譬如“词语的作用”,在说明文中往往是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死海不死》)中的“总是”;在记叙文中往往是表现人物的品质感情等,如“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总是”。把这些容易混淆的问题加以比较,学生的思路就明晰了。
十一、列表反馈,合作出卷。如果说“病历诊断”可让师生从微观上了解情况的话,那么“列表反馈”则可从总体上予以把握。列出试卷中所有考点,把每道试题归类到各自所属考点(可制一张表),学生计算出各个考点的得分率。教师找出全班得分率较低的一些考点,要求学生以这些考点为重点,分小组出卷,把试卷评讲寓于针对性实践性强的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