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38.巧用教学挂图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首先看课始的那个环节。(例见《语文学习》1993.3.11)
“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边的顶部共有四个小拱。”
“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端的上面各有两个小拱。”
根据学生所述,
再看课末的那个环节。(例见《语文学习》1988年第10期P4)
[评 析]
挂图,是教学的“道具”之一。
涉及语文课文的教学挂图,在课堂上的主要用途,是直观地印证、解释课文的某些内容。
但在此教例中,教学挂图却被创造性地、巧妙地使用。
第一种用法是很巧妙的,它妙在具有“激发性”。教者把它运用于“求证与证明”之中,教学的序幕一拉开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解答”与课本所说的一致,都希望尝到这一片成功的喜悦,从而跃跃欲试,议论纷纷。于是,消极的、被动的、受压抑的教学气氛不复存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童趣一下子得到发挥。
第二种用法更加巧妙,它妙在具有足够的“训练性”。教者把它运用于“相似与不是”之间——图、文内容相似但写作时又不能照搬,从而设置了一项很有力度的综合性的读写训练。学生必须调动大量的旧知识来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教学挂图《赵州桥》,但同时又不会觉得难度太大而无法攀登,因此写作的专注力和创造性都会跃入最佳状况,深层次的读写思维活动在同学们中间顺畅地进行。
尽管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挂图的使用频率相当低,甚至许多教师根本没有运用教学挂图来稍微活跃一下课堂教学的气氛和给学生一点新奇,但从此教例中我们仍可深深体会到,我们不仅要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具和挂图,还要提倡艺术地使用教学挂图,使之为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而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