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角色现认识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4 20:53:5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世纪之交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揭开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帷幕。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对新时期班主任角色的再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传统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现代教育意义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组织者”、“管理者”、“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的时期班主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教师为中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由此改变教师的“警察形象”,树立起新时代的“生活导师”的形象。
  第三,班主任角色由限制型向发展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娇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仅满足于此,而是更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不仅看其有没有过错,而更应看其发展与创造的程度。创造是与失误密切联系的。只有尝试,才有可能失败;只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才可能有创造。如果没有尝试,一味循规蹈矩,则不会失败,然而也就是一事无成。“人类正是看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一位哲学家说。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不会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第四,班主任角色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不厌其烦,崇高“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把班主任本来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简化为简单的重复劳动,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逆反心理,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收效甚微。这种班主任被学生称为“高级保姆”。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同,他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时效观的一种反映。
  第五,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其工作往往是以经验为主,凡事从做中学,摸索前进,其间不少人需要走过许多弯路才能获理理论层面的教育观念。如有人认为对学生越严格越苛刻,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打是亲,骂是爱”。结果使不少学生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如过度自卑、焦虑等。近年来常常有不少因教育方法不当导致悲剧产生的报道见诸报刊。有的班主任认为对学生越“疼爱”就越利于发挥“师爱”的作用,越能感化学生。结果导致学生的自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的下降,以及学生因自身偶然失误而导致过度自责和人格自我贬低。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意识到: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或群体)是有效的,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现代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机智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强调的是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位教育专家。
  第六,班主任角色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往往是满足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充当了上传下达的“通讯员”角色,因而工作往往是被动服从,缺乏自身的独立性,甚至带有一种盲从性。而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同,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他们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导下,积极贯彻落实学校提出的教育要求,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同时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潜移默化地起着巨大的作用。
  第七,班主任角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同,他首先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联结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主动联合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商讨班级管理的教育对策,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系统的整体功效。他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如果离开这一点,你就是有三头六臂,到头来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不良。所以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是以“教育社会化”的新视角看待班主任工作,强调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争取更广泛的教育力量的支持。
  第八,班主任角色由时代型向未来型转换。德育过程就是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教育使之成为受教育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这种社会性特点,客观上容易导致教育者侧重为当前时代的需要服务,强调对时代的适应性,而忽略了德育功效的未来性,进而忽徊了个体素质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则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教育面向未来,教育者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培养人才要着眼于社会未来以及个体发展的要求,这就必须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道德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性,从而培养能适应变化、有自主能力的未来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