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n次亲密接触——再议对话教学
作者:谭昌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18:54:2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n次亲密接触 ——再议对话教学

琼海市华侨中学  谭昌雨

新课标登场时,对话教学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块汤手的山芋,轰轰烈烈地热闹一场之后,有许多教师似乎对“对话”感到更迷茫了,于此,本人斗胆冒着拾人牙慧的嫌疑,对这话题“老生常谈”,希望自己与各位同仁共同研究,探讨“对话”如何在教学中展开,如何才能有效取得成效!

对话与对话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或谈判”,两者都含有谈话的意思。对话本是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被西方哲学家赋予了“存在论”的意义,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对话”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也就是“我——你”的主体间共同参与并相互影响以至相互造就,使对方的存在成为自我存在的前提。既然这样,教学中就势必将“一堂言”的单一形式化为“同呼吸”的群体形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理论旗帜尽管已高高举起,但实际行动依然“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教师走不下讲台,学生坐如木鸡。当然,理论转化为行动需要一些磨难和挫折,而作为课改前沿的教师,就得先克服这些困难。不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无心或有意的忽略,也可能是走老路更得心应手,还可能且可笑的是被自己扮演的“丝尽的春蚕、泪干的烛炬、辛勤的园丁”等角色深深感动着。总之,教师难以找对方向,找到本质,找回自我。再次迷失的教师,此时实应重新翻开课标,看看何谓“对话”,睁大眼睛瞧一瞧这个教坛,那一套还适用吗?然后看看学生们,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了吗?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了吗?最后才选择和确定自己在教学上的路怎么走!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对话教学就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人才观、教学观的展现,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以人为目的而展开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学生而言,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学生只有在言语的深处与言语发生生生不息的对话,才能不断地使自己的语感广泛深化、美化、敏化,也才能凸现自己作为言语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在每个语词上开出自己的花。”对教师而言,他应在对话教学中与文本、与学生从容交流,会心交融,从而发现一个崭新的“自我”,远离那个自以为是,神气非凡的精神“布道者”,经验“贩卖者”,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教学中,师生要进入“对话”状态,双方都必须是平等的。而这个平等又是相对的,人格上的平等不等于学识上的平等,正因为如此教学才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把人的资质分为人格和学识的话,那么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是“对话”的前提条件,学识的不平等则是动力。比如阅读教学,主线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围绕着主线的则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相对于文质兼美的文本和背后的作者,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推动着学生去阅读,以平等而不是顶礼膜拜的心态去叩问文本和作者,在精神真诚相遇中渐次深入文本而不是浮光掠影和死记硬背,从而扩充知识,积淀经验,磨砺语感,逐步接近作者和文本。由于学生是不成熟的对话者,需要对话在先、对话有方、对话更优的教师相机得法地点拔,扶掖和引导。如果教师也因此而有新思考和体悟,那么这种指导下的“互动”正是师生“合作”中双方差异不断推动和调整的结果。于是,学生经由阅读写作等语言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言语能力,发展为相对成熟的对话者的过程,也就成为教师不断挑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不断提高和创造中获得内在尊严和快乐的过程。这样在“言语”中育人与育己的统一正是“对话”和“对话人生”交互主体性的体现,是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处、共享、共进的一个过程。

 

对话教学的形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教学中,最佳的方式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多元对话,具体表现为:

第一,学生与文本对话。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地对话交流。教学《祝福》,我以鲁迅的创作动机及描写的社会环境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入祥林嫂的生活世界,让他们自觉主动地与祥林嫂共同经历和感受人情的悲凉与冷漠;品读《将进酒》,我稍微提醒学生结合李白的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征来把握诗的意蕴,那么学生就会在驰骋的诗歌里与李白一起抛洒内心的郁闷和飘逸;鉴赏《兵车行》时,学生依照原先的方法已然可以领悟杜甫凝重苍凉的忧思。传统意义上的解释、记忆、重复的方法此时要摒弃,学生面对学本(更多时候是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这样才能进行平等地对话。进一步说,理解是主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实现“审美期待”,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师生对话。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它依然强调师的主导和生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我们早已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但在课堂上我们依然看到不少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或者就其思想内容具体讲解一二三,或者就其艺术特色生动分析ABC,甚至针对文章当中的某个片段或语句进行断章取义的琢磨推敲。填鸭式教学依然充斥于课堂,教师仍旧是课堂的主宰。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唯一的,有时候充当“红娘”,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变成导演等。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制造情境,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指导牵引,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学生的角色亦然。比如,在讨论“玛蒂尔德”的形象时,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我先是充当一位忠实的听众,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形成几种意见时,我再适当点评和拨正。有些同学就提出的不一般的见解:1、玛蒂尔德是虚荣的代名词;2、是自省后的完美女性;3、贫穷中不得不改变的女人;4、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怪胎。前面几种我给予了肯定,第四种我要他们再考虑,是否一涉及到社会层面就揭示了小说的本质呢?社会主义国家里有没有类似的形象?于是,通过平等对话,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第三,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学习《逍遥游》时,全班就庄子“有所待”和“无所待”的话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很多同学对庄子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理想都有独特的看法,比如,那是特定时空的特定理解,现已不合时宜;当我们陷入困境,不妨以其“无为而治”作为人生的另一个突破口;如梦如幻,似乎很令人神往,但事实上只能作为一种欣赏美学等等。他们在反复咀嚼文章时,举一反三,把一个平面问题演绎成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思维,从而达到交流共进的目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萧伯纳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调节其火候就可以了。

第四,学生的自我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哲人安提斯泰尼就曾说过,他从哲学中获得了同自己谈话的能力。不仅哲人如此,我们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对话。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理性地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作者、生活的认识,与自己心灵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学本中有不少题材涉及到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教学中,不妨让学生结合自身遭遇和经历冷静地思考古今中外的婚恋观。有学生曾经发问,古时私奔在教材上称为男女勇敢到追求恋爱自由,还赞扬他们具有难能可贵的反抗精神,敢于与森严的封建礼教对抗,为何今天我们的恋爱依然受阻,为何今天的私奔,不仅不是勇敢、难能可贵,而是逆子、败类呢。诸如此类问题教师不仅要从正面加以正确的引导,更要给他们留下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此阶段谈恋爱的利弊。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追问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这才算是学以致用。

第五,与网络对话。网络参与到教学中来,给教学带来一股新气息,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这不仅要求教师要面对网络,学生也要面对网络。网络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充实了他们的知识,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好这一关,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

第六,与生活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由学本向课外阅读迁移,由学生堂向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筛选和获得鲜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又超越现实生活,走向现实与艺术结合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天地。

 

对话教学的实施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一定从以往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下来,站在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地平线上,归还给学生话语权,这样才能“对话”。而在对话中,不单是教师本身,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真诚、宽容地对待发言者,有时候因认识、经验的差别,能力的距离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错误的言辞,此时不应肆意贬损甚至否定。这是一种关怀教育,也是人文精神极好的体现。另外,对话者之间定要互相信任,相信别人的实力和潜力,如此一来既给了他人信心,也给了自己信心。在《漫话清高》的课堂上,我先要求学生把课桌围成圆形,形成和谐的氛围,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相机抛出“当今社会是否需要清高”的话题展开研讨和论辩,老师可以加入他们任何一方,也可以不代表任何一方,只在一旁真诚地倾听。当学生提到蔑视陶潜、许由时,我没有立刻阻止和反对,而是事后重申,让全班同学再重新审视。没有完全的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让学生更有信心面对自己,面对学习,这些都是对话教学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适当的话题,即要有趣味性、综合性、开放性,启发性等特征。话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充分调动起来,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就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例如:《边城》这一文本,我们可以以作品中表现的人性美这一内容,从不同层面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来品读课文:

1、欣赏湘西风味浓郁的图片,趣味导入;

2、小说从哪几个层面勾画了温馨和谐、优美自然的人生图画?

3、欣赏富有“乡土抒情诗”特点的语言。

以上话题的设置,是站在学生的审美层面上,站在人文主义的高度,力求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让学生在各种对话中走进兄弟俩坦荡的胸怀,体验唯美的爱情,品味沈先生清新且纯美的语言,感受脱俗的人性,领悟明慧的人生。

最后,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对话。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学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对话教学正好是合作教学,全体参与就是全体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他们有尊重和被尊重的权利。太阳有太阳的光芒,星星也有星星的光辉,虽然成绩有差别,但个性无区分,更无优劣之说。在教学中,不可随意忽略他们的存在,更不允许在对话中没有或者不让他们参与的状况出现。教师要善于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把握合作艺术,培养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对话教学是针对让广大师生受尽其苦的独语教学提出来的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又一教学新理念,它能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认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但依然是开头那句话,从理论到实践得费些周折,耗些时间和精力,或者更多,所以要求在教坛上的你、我、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多次亲密接触对话教学,一次、二次、三次……n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