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重庆市长寿区龙溪中学校自编作文教案第三课——供2006级初中用 |
作者:聂树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17:39:0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第三次 读书与写作关系(2课时) 一、目标 让学生学会收集材料,注意从书本知识中吸取营养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 真正形成学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写作习惯 二、 教学内容 学习杨荫浒的关于作文意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讲解知识 3、布置练习 4、评讲反馈 四、写作实践 以“我最喜欢的一篇古文或者古诗”为主题,标题、文体不限制,600字。 五、写作例文: 庆幸生命中读过这套书——感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及其《二编》 “一言不当、可以亡国,片言得体、可以兴邦”,吉光片羽尚且如此,何况那八索九丘、高文大册?我认同柳青的话,“人生的关键只有那么几步”,其实一个人读的书中最为关键的恐怕也只有那么几本。4年前毕业于一所省级教育学院的中文系的我,现在除教书育人外,兼任几家学术单位的特约研究员,并在全国的一些散文大赛中得到了不少专家的鼓励——而这些成绩,对于一个刚毕业不到五年的专科生而言,我自己清楚我所有的艰辛,更感怀那些在我思路之旅上指引我的书籍! 在我眼中,这套关键的书就是王瑶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及陈平原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这套书。说其关键是因为这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学科奠基人王瑶先生的遗作,此书未成,先生就魂归道山,先生平生思想精粹,尽在此中。前人说,“以古人为友”、“以古书为师”,我虽无缘当面聆听各位前驱的教诲,但却可以通过大师的著作,向大师们的水准看齐! 王瑶先生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研究家和新兴学科的开拓者”(北大教授孙玉石语),以学术研究而成名成家的他,在现代文学研究圈子的地位几乎是“独孤求败”。在1989这个多事时节,先生以“通古今之际”的史家精神主持了这个项目。它为和我一样的欲窥学术法门的初学者洗洗旧脑子——可以将愚钝的大脑格式化,再重装那些有用的东西,激活你的学术创造潜力。 该书作为北大出版的“学术史研究丛书”之一,书中研讨了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胡适、郭沫若等一直到钱钟书等几十个中文专业领域里的“超大腕”级学者的学术成就、研究方法,如同公之于众的大内秘籍。我就是在这套书中才集中而系统地吸取了“文化视角”、“打通文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以心会心”、 “注重通识”、等学术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的。愚笨如我,领略其精义不过万一,就已在古典文学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等方面发表了若干学术论文。而我的不少同事非常迷惑——还以为我到哪儿拜了名师,因为不少同行毕生都不曾发表过论著——饮水思源,我不能不感谢这套书! “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出身单薄而不敢以英雄自居的我,由于这套书的导引,开始树立学术史的意识。《明儒学案》、《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著作了为我继续扩展了学术视野。迄今,我一直难忘这套总结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好书——一部为我们指点“云蒸霞蔚”、“群山万壑”的学术圈的“国家地理”! 六、附录参考:《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杨荫浒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大家熟知的两句古诗,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关于读书和写作关系的经验之谈。类似这样的话很多人都说过,比如袁枚讲:“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欧阳修讲:“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元代程端礼也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里说得更进了一层,不仅讲清了怎样读书,怎样作文:读书如销铜,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须得识模;而且讲明了写作对于读书的依赖关系,即只要“劳于读书”,则会“逸于作文”。 大凡会作文章的人,都是读过许多书的。没有读书或读书很少,要写出漂亮的文章是不可能的。读书对于写作的影响,如同生活对于写作的影响一样,其意义是极大的。这种影响有的有形,有的无形。书读多了,便会潜意识地在写作中起作用。清人刘大讲过这方面的体会,他说:“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现代文章家邹韬奋也讲过这方面的体会。他说,勤读,眼界会开阔起来,对写作技巧的改进有很大帮助。“我当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我所看的书当然不能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手,彼此好像都忘掉,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效驰于我的腕下。我所以觉得奇怪的是:我用不着它的时候,它在我的脑子里毫无踪影,一到用得着它的时候,它好像自己就跑了出来。我后来读到了心理学,觉得这大概就是所谓潜意识的作用吧。无论如何,我在当时暗中发现了这个事实,对于课外的阅读格外感觉到兴奋,因为我知道不是白读白看的,知道这在事实上的确是有益于我的写的技术的。”这就是读书对于写作的作用。这种体验,大概写文章的人都有过。 由于写作得力于读书,所以中外一切大文章家都很重视读书,并且都是读过许多书的。据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能背诵海涅和歌德的许多诗句,并且常常在谈话中引用他们的句子;他经常研读诗人们的著作,从整个欧洲文学中挑选诗人;他每年总要重读一遍埃斯库罗斯的希腊原文作品。他特别热爱莎士比亚,曾专门研究过他的著作,连莎士比亚剧中最不惹人注意的人物他都很熟悉,他把莎士比亚特殊风格的词句都搜寻出来并加以分类。他对于科贝特的论辩著作也下了同样的功夫进行研读。鲁迅也读过许多书。他幼年就读中国小说,而且能背诵不少。到南京水师学堂后,他热心读严复翻译的书籍和梁启超办的报纸。在日本,他学习医学,也读外国文学作品。他既读文学书,读社会科学论著,又读自然科学的书,而且加以研究,还抄录古碑,翻阅西方美术作品。从鲁迅的日记里看,他每年都要买很多的书,甚至每天都要进一些书,他读的书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高尔基没有上过学,但不等于他不读书。他通过自学,读了许多的书。小时因为买书,曾挨过母亲的打。他当过苦工,当过学徒,每天都很劳累,但无论是在板棚里,在贮藏室,在寒冷的阁楼上,他总是偷空读书。刚满十五岁,他已读过大仲马、蒙得宾、雨果、巴尔扎克、龚古尔、海涅、菲尔丁、司各特、狄更斯、肖伯纳、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许多艺术大师的名著。这些书不仅丰富了他的思想,扩大了他的知识领域,启发和引导他更好地认识世界,而且帮助他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鲁迅自己就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 读书对于写作的作用主要是: 读书可以开阔思路,引起文思。一个人写作动机的产生和写作时广泛的联想,要有多种因素,而读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愤。”陆机认为观察万物可以引起文思,研读古籍也可以引起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滔滔流水,笔到之处,极其丰满、自如,这和他读书有很大关系。读书多,接触面广,懂得的道理多,思路自然宽阔;读书少,知道的东西少,头脑不能产生联想,思路自然狭窄,甚至停滞。高尔基讲,书是人类灵魂的写照,只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理智接触了它,我们的思想就活跃起来了。事实正是这样。读书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能帮助扩大眼界,提高认识,使你聪明,增长智慧,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而这一切,又都是写作时所必须的,对于打开写作思路是极有利的。人常说,“读来故书瞑思开”,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可以丰富写作材料。写作中的材料主要是直接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但也无可否认,书本也是提供写作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称它为间接的材料。 一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直接去观察和感受,读书就可以帮助了解你不可能亲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识,而这些生活和知识,又常常成为写作时所必须的材料。写历史的人,必须靠过去的史料;写地理的人,很多要靠别人提供的材料;写经济学的需要各方面提供的数字和情况;写自然科学论著,也需要参阅有关著作。马克思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看了许多材料,列宁为了熟悉国内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和其他情况,每次写作都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可以这样说,有些文章和著作,如果不读书,不查阅和利用已有的资料,不参考和吸取已有论著的见解,要写成文章,包括研究性的文章,是很困难的。“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 则笔下安能有神。”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方可放笔为文,这就是写作对于读书的吸收。 读书可以了解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读书,首先是读内容,但实际也是写作方法的观摩。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唐彪),这里的“功夫”,主要是指别人的写作方法,写作经验。鲁迅指出不要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书,但他特别提倡多看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凡是有志于创作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大概总是“应该怎样写?”…… 在不难推想而知的种种答案中,大概总该有一个是“多看大作家的作品”。这恐怕也很不能满文学青年的意,因为太宽泛,茫无边际──然而倒是切实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 鲁迅在这里极力主张“实物教授”法,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初学写作者摹仿性很强,熟读名家名篇,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写多了,效仿的次数也就多了,慢慢就会掌握写作规律。比如读了《祝福》(鲁迅),可能学会倒叙的方法,读了《清贫》(方志敏),可能学会反衬的方法,读了《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可能学会按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读了《荔枝蜜》(杨朔),可能学会篇末点题的方法;读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可能学会议论文结构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读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可能学会在对比中论述问题,如此等等。这样读过很多书,就会了解很多的写法,久之,把它们融会贯通,就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所改变和创造。宋代大文章家苏东坡在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扬子云工于赋,王大君习兵器,他们的经验也是“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这都是说,通过阅读观摩,对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 读书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一切古今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经过长期的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语言。阅读名作,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了解各种句式,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读书多的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强;没有读书或读书很少,写文章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文字的困难:或是词汇贫乏,或是词不达意。书读多了,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古今中外的文章家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那么高,除了他们在使用语言时认真提炼与加工外,和他们阅读大量的典范作品,善于吸收前人纯洁的语言也是分不开的。前面讲到了马克思的阅读,仅以语言来说,他就很重视学习前人作品中的语言。他差不多每天都读歌德、莱辛、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人的著作,认为他们是他的语言教师。马克思正是深入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吸收了前人运用语言的长处,才使自己的语言达到那样纯熟的境地。这条经验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的。 注:本文选自《文章写作二十五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