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听、说 |
作者:bulij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3 10:58:48 文章录入:bulijin 责任编辑:蓝星 |
|
听、说 翻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一起以来,多数语文教师都习惯延用老一套的课文分析法,对每篇课文都给它来个分段、写段意、写中心思想,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文章的特点等,注意了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却忽图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然而恰恰正是听、说能力,不管将来是蓝领、白领都必须拥有,否则,科研难以展开,工作难以胜任,就连大日常生活中也难以与人沟通、交流,还谈何读、写呢? 既然听、说能力如此重要,在语文课堂上又如何培养呢? 所谓具有听、说能力,就是要会听、能说,就是要学生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能辨别对方语音、语言的正误,能运用语言这个交流工具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听不出其他同学在朗读课文时读错的字音,辩音能力差;听不懂教师分析课文时所运用的词具体是哪些字,词意是什么,理解能力差;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击不中要害,或只是意会而不懂言传,表达能力差。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讲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听、说训练。 首先是听的方面。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我们一律要用普通话讲课,于是我上一堂新课,都争取整篇或分段给他们慢慢读。记得我上高一时,教我的语文教师每上一堂新课,不管课文有多长,他都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育给我们听,那时我觉得上这种课科是美的享受,所以从那时候起爱上了上语文课,也特别喜欢去模仿着读。我觉得这样的课效果特别好,不仅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朗读能力,还调动起学生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朗读课文时,遇上文中出现的方言,我都尽可能地找出意思相对应的话告诉他们,知道所听到的是什么字,什么意思,逐渐地听惯,培养出语感,从而慢慢地学会听;另一方面,还可以多了解它们的不同语序,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学会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至于一开口就让人听到浓重的乡音。遇到多音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我就有意误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以辨别和纠正;有时在讲完一段或全文后,用相反的感情或语调去朗读,学生听后会在笑声中领悟出朗读的语调必须跟作者的感情基调相一致的朗读方法;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求其他学生纠正说错的字音,在分析课文时还常常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刚才说的这个词怎样写?什么意思?”通过这形式多样的训练,可基本解决学生“听”的问题。 第二是说的方面。说话能力的训练包括概述段意、概括中心、复述课文、讲故事、谈对文中某些句子的理解和看法等,凡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尽可能把时间和机会都给他们,我不包办代替。然而有课堂上有发表意见的欲望的人不少,有胆量站起来说的则不多。有成功的把握的就愿意说,觉得没把握的就害怕说:性格外向,自我表现欲较强的学生不管教师是否批准,坐在座位上照样大声说,性格内向的则不轻易开口,往往是一言不发,洗耳恭听,他们虽然不发言,但脑子里也在想问题,有的已经想好了,就是没勇气举手;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基础知识较差,想发言也不会。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是把一个问题的几个思维步骤逐一分开,一步一步地问,人人都会的问题问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予肯定,还适时地说一句:“好,肯动脑。”有点争议性的问题不个别提问,让全班同学自由发言,我则高度集中精神去听,去分辨当中有哪些是回答正确,哪些是具有普遍性的、容易混淆的,然后我总结归纳各种意见,并加以分析。当他们的回答词不达意时,我会解释他们所用的词的意思,让他们自己判断正误,然后换个词来说。一个一个解释,一个一个换,在这过程中教会他们辨析词语,然后用准确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当他们意会了,但不懂言传的时候,我教他们翻词典、找相应的课文或举例子,引导、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然后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假如是听到那些内向的同学以不易听到的声音说出正确的答案,我则马上示意全班同学静下来,请这些同学给大家说,由于他们多半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开口,一般都能说到点子上,这时,我会马上赞扬他们:“好,真聪明。”即使回答得不理想,我也极力给予鼓励,顾全他们的脸面,并亲自把总是讲清楚,不再叫其他同学更正,以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任何伤害。在他们获得成功之后,想发言的欲望便会渐趋强烈,思维也明显活跃。这样做,课堂气氛愉快、和谐,没有拘束感,学生自然也就敢大胆地去说,人人都有说的机会,培养了说的能力。然而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纪律好像 不太好,吵吵闹闹的,所以这就要求教者要心中有数,抓住重点、难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握好分寸,掌握好时间,做到放得开,收得拢,课堂气氛活跃中不失严肃、认真,讨论问题必须求实,防止人云亦云,一哄而起,华而不实,这样才能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上好语文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