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衔接题解题要领 l、避免两个误区 A、凭语感,读得顺 语言衔接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有些同学平时说话和写作的语言本来就不规范,逻辑不严谨,因此做语言衔接题不能光凭语感。
B、这么连接也没错 有些同学初做这种题,总觉得四个选项都挺对的,没有一项不对。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种题考查的是“最恰当的一项”,而不是“错误”的一项。
2、要领:寻找依据点。 做语言衔接题,不能凭语感,要善于寻找依据。 A、关注主语一致 如下面练习中第一题3、4两句,考查的就是前后文主语一致的问题。“在无边的大海面前”这句的对象指的是人而不是自然,因此后边就应该是“人和自然交融”,并且从后文也可以看出“万念俱寂,精神解脱,得到净化和升华”的主语也是人而不是自然。所以只能选第4句。
B、关注结构对应 如下面练习中的第3题3、4两句,前文是“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与之对应的结构就只能是“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思考了一些问题”也没错,但从结构上不如“多思考了一个问题”更恰当。
C、关注内在逻辑 如下面练习中的第4题,应该先有“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才有船在“月光”与“水波”中飘荡。先有“船”,再有我“躺”在铺位上。先有“躺”,再有“倾听”。等等。这些都是考查了一个内在逻辑的问题。
D、关注暗示语序的关键词语 如下面练习中的第2题3、4两句,第三句中有“上述四大加工技术”,第四句中有“上述范围”,这些都是暗示上文有具体的内容与之对应。根据这些词可以判断句与句之间的顺序。
二、能力检测 1.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哦,大海,你多么广阔! 称雄陆地的喜马拉雅山,不是在你的怀中长大的吗?它是你的第几个儿子? _______ 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 ①你创造了多少奇迹,蕴藏了多少力量,你的心胸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②你蕴藏了多少力量,创造了多少奇迹,你的心胸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③在无边的大海面前,自然和人交融,使人万念俱寂,精神解脱,得到净化和升华。 ④在无边的大海面前,人和自然交融,万念俱寂,精神解脱,得到净化和升华。 ⑤这里,听不到战马的嘶鸣,更没有勇士的荣耀,只有蓝色的海水拍打岩石,激起丛丛白色的浪花, ⑥这里,听不到战马的嘶鸣,更没有勇士的荣耀,只有蓝色的海水激起的丛丛白色的浪花,拍打着岩石,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2. 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辐照加工技术具有许多传统加工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 ②早期的辐照加工,是利用射线的杀菌灭虫性能来达到消毒、保鲜等目的 ③本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辐照加工技术,是继上述四大加工技术之后,正在崛起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加工工艺技术 ④现代的辐照加工技术已突破上述范围 ⑤众所周知,机械加工、热加工、电加工和化学加工,是通用的材料加工技术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③②④ C.①⑤③④② D.⑤③①②④
3.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_______________可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②失败者天生就一定比成功者差吗? ③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④多思考了一些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从海湾那边返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 A.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B.皓月当空,风平浪静。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D.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5.下列各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句是( )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_____________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 A.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B.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C.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D.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
附答案 1.D(①“创造了多少奇迹”承接上文中的“它是你的第几个儿子”,“蕴藏了多少力量”与下文中的“心胸的容量有多大”相衔接。④所有分句(或成分)均以“人”作主语,使全句在表达上更为流畅。⑥“听不到……嘶鸣”,“更没有……荣耀”“只有……浪花”,这种表述使各句句式一致,“拍打着岩石”与下文“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是合理的因果衔接)
2.D(③句中“上述四大加工技术”必衔接第⑥句;④句中“上述范围”必衔接第②句)
3.A(第一处用①,横线后写成功者是怎么对待绝境的,意在表明“成也在人”故线前应从成功者切入;第②句中的“天生”与语境不符。第二处用③,保持修辞上的一致)
4.B(首先,从逻辑上,先有大环境的“皓月”“风”“浪”,再有“船在月光与水波”“飘荡”;先有船“飘荡”再有“身子轻轻地摇晃”。其次,“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一句暗示了前文的语序,先是“倾听”“絮语”,再是“身子”“摇晃”。)
5.B(首先,从逻辑上先有“飞向天空”才会有“俯瞰”“看得清晰和真切”;其次,“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与“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形成一个连问的语势。)
变化 高三(6) 徐露婷
“爸,你看我有什么变化吗?”她踮脚原地转了一圈,双颊因兴奋而微微发红,“没错,我把长头发剪了,剪得比小凡还短呢,夏天也不扎脖子了,挺好吧?”
她骄傲地笑笑:“还有啊,上次体检,我又长了2公分——现在班里男生都不愿意跟我站一块儿,人家都说,我越来越像你了,把你乐坏了吧?”她压低了声音,“前两天,我对着镜子瞧自己,发现我发育得很有条儿了,爸!走在街上也有人偷偷看我呢。我长大啦,爸。”
“咱家也变化大了,现在你准保认不出来了,爸——咱们搬新家啦,观测站每年发些钱,加上妈辛苦工作攒下的,还有我和小凡在麦当劳当了一暑假零工,咱贷款在城北买房子了,一百多平米,特别敞亮,比原来那40平米的鸽笼强多了。咱家现在可漂亮了,客厅里一遛苔绿色的大沙发,摆几块仙人掌形状的靠垫——咳,还不是小凡挑的么,那孩子最近迷上生物,一阳台的花儿草儿都是他弄的。那房子一层带个花园,顶层带露台,我和小凡争了好几天,最后妈还是听我的,要了顶层。我要露台能干吗呀?还不是晚上爬上去看星星,跟你一样。”
“爸,我知道你肯定说我变了——是啊,我真是变了。”她低下头想了一会儿,才缓缓继续,“我不再是原来那个乱扎人的刺猬了。爸,说实话,两年前我真的特各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刚和他分手那几天,我天天是不想回家,一个人在地铁站里逛,一圈一圈地坐环线,我还逃过学在街上游荡——看整个城市瞬息万变,灯火通明,就觉着世界……变化得太快,太无常,我回家之后莫名其妙地发火,明知你们的好意仍要发火,却无法控制,我在抗拒什么,至今也说不清。——爸,你真该看看我现在的样子,真的,我整个人都稳了下来了,我当了团支书,前几天刚通过物理竞赛的复赛,每天晚上我拉着小凡上露台去拿望远镜看天上的星星,我知道它们无时无刻不在飞速地远离,有时候我也闭上眼想这一秒和下一秒,整个星球是怎么样新老更替的——爸,我只感到满足,是不是因为我自不变而观之呢?”
她又笑笑,想起她的弟弟来:“小凡也变了,他已经半年没丢过家门钥匙了,妈妈也变了,爸,我知道你最想听这个,妈妈的妆台上原先冷清得可怜,现在已经摆了好多膏儿啊油儿啊什么的——我们都变了,我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爸,而且再也不抗拒这种变化,你是不是很欣慰呢?所以我也不会抗拒小凡对你的日渐淡忘,也不会抗拒庄叔叔越来越频繁的造访了,庄叔叔是个很好的人。”
“啊,对了,最后告诉你,我今年6月就高考了,我想学天文,爸,和你一样,我想在观测站呆一辈子,我知道妈不太高兴,但我已经决定了。‘小东西长成大的,变化、凋萎,新的小东西又开始同样无穷无尽的,生生不息的循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爸,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我依然会这样做。那是你教我的,不是么,爸?”
她停下了静默一会儿,风把她的短发吹得凌乱。“爸,我明年再来看你。”她俯下身,把额头贴在冰凉的墓碑上,她献上的一束百合在一旁散发着幽香。
她起身离去时,地面渐渐湿了,清明时节的雨,终于纷纷落了下来。今晚不会有星星吧?她想,没关系,明晚会有的。
[评语] 本文通过向已逝的父亲倾诉自己及家庭的变化,表达了一种极其强烈的亲情,读来摧人泪下。一切都在变化,唯有真情没变。 文章语言流畅,表意丰富,角度新颖,感情真挚,不愧为一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