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探寻阅读教学的门径 |
作者:1900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7 19:21:12 文章录入:1900 责任编辑:蓝星 |
|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教有教法,阅读教学之法无疑应切中教材之肯綮,给学生以读法。教法是读法的具体指导,要使两者高度地协调起来,教师必须从教材本身的特点着眼,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寻找到阅读教学的门径,才能恰倒好处地给学生以点拨,达到由一斑而窥全豹的目的。如何寻找阅读教学的门径呢?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 从标题入门 标题是通向文章内容的门户,叩开大门,便可登堂入室,一览无限风光。如《群英会蒋干中计》,紧叩标题可进行这样的阅读入门设计:蒋干中了周瑜的什么计?周瑜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让蒋干中计的?“群英会”在周瑜的反间计中起了什么作用?由群英会蒋干中计可见周瑜、蒋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就可把学生引入故事中,真切地感受到一个足智多谋、豪放自信的古代青年将领的风采。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可从标题入门:天姥是何处?梦境中见到了什么?“诗言志”,通过梦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要采用“游仙诗”的形式表现自己憧憬的境界?诗的开头、结尾写了什么?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环环相扣,从诗景到诗情,从人格到风格,无需花很大力气,学生自然就领悟了全诗的主旨。入门从标题开始,从题面的理解,到题底的发现;从字词意思的确定,到情调意蕴的揣摩,都是离不开对文章的整体观照的,因而也就自然会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运行。 2、 从文章的结尾入门 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文意凝结、延展、升华之处。有经验的作家特别注重它的艺术性。抓住耐人寻味的结尾,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变序,可以有效地带动全篇教学。如《守财奴》的教学设计:“守财奴”的关键字眼是“守”,最能体现“守”字的情节是哪里?葛朗台是怎样守密室的?他当时多大岁数?身体状况如何?说说“守”的方式。无论是“瞧”,是“盯”,还是“抓”,万变不离起宗,守着他惨淡经营了一生的“财”,生命不息,守财不止。守着多少财呢?一千七百万法郎。这么多的钱从何而来?葛郎台聚敛钱财的手段是无所不用的,从课文所展示的矛盾冲突中,我们能否发现他的生财之道是什么?课文围绕谁和谁,展开了几次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围绕梳妆匣和继承权展开冲突的经过是怎样的?象这样从文章的结尾入门,制造悬念,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反观前文寻找答案,就会顿悟小说通过三个情节塑造了一个靠抢、骗而起家的资产阶级守财奴的形象。 3、从文眼入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眼睛往往表现出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眼是文章的“心灵窗户”,切中文眼,就能轻而易举地窥见文章的“心灵”深处。如《故都的秋》,扣住文眼“秋味”入门,可这样设计:郁达夫对北京秋天的独特体验是什么?“味”是需要“品”的,或者如郁达夫所说,是要“饱尝”“赏玩”的。那么,作者是从哪里“品尝”“赏玩”出这故都的秋味的?作者为何不到故都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中去寻找这个“秋味”呢?咂摸咂摸,这些街头巷尾常见的景象之中有着什么样的“秋味”?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却是清、静、悲凉的呢?从文章表情达意的方式和材料的组织上看,具有什么特点?扣住文眼,这样步步诱导,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点拨,学生渐悟渐进,在追波逐浪的气势中直达理想的彼岸。再如《威尼斯》,文章的首句“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就是文眼,由此入门,顺“径”而下:它“别致”在何处?“别致”在它是一个“河网之城”,“海中之域”;是一个著名的文化艺术之城。“河网之城”,“海中之域”的特点从何体现?文化艺术之城又表现在何处?抓住水城的“明媚”,艺术之城的“庄严华妙”,多角度感受,整篇文章的教学就水行磨转了。 4、 从文章的艺术手法入门 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不仅是由作者的创作风格决定的,而且也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所以,从艺术手法入门,体会作品中寄托着的社会理想、审美要求,不失为阅读教学的一条好途径。如《警察与赞美诗》,这是一篇久负胜名的幽默小说,可以从“幽默”这一艺术手法入门。什么叫“幽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这篇小说何处“幽默”?情节和语言。小说情节怎么可笑?“意味”怎么“深长”?苏比的反常行为说明了什么?语言的“幽默”表现在何处?通过品味小说人物心理、处境看似轻松,实则沉重,语言貌似风趣,实则辛辣之处,学生就渐悟到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充分体会到小说“幽默”的艺术手法带来的“含泪的微笑”的效果。再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衬托的表现手法作为教学的入“门”之“径”。《绿》的衬托手法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瀑衬绿。(2)以绿衬绿。(3)以想象衬绿。通过步步映衬,描写出梅雨潭绿的独特之美,表达作者对它的由衷的感情。 5、 从文章的结构入门。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主干。把握住了它,阅读教学就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如《论积贮疏》,从题目上看,文体是议论文,题目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在阅读课文前,可引导学生设想:贾谊要想说服汉武帝重视粮食储备,他必须在文中说清那些问题?学生略一思考就能答出,要说清国家当时粮食储备状况,粮食储备不足的危害、积贮的好处以及增加粮食储备的办法。文章是否这样论证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他们很快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领会文意,并由此受到启发,较准确地理解了一些文言词句。再如《治平篇》,文章运用了驳论结构。阅读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论证的?立和驳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从结构上整体把握文章,再推敲层次之间的关系,那么,作者说理的严密性就易于领悟了。 6、 从文章的思路入门。 思路是作者撰写文章的思维轨迹,是感情流淌的线索,事理发展的进程,语言联缀的脉络。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入境”要“遵路”,“遵路”而进,才能见到文章的真境,体验到作者的真情,明了文章的真谛。如《内蒙访古》“古”指的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大青山下的汉代城堡”。作者记“一段最古的长城”赵长城之前,为什么写塞外风光,写大青山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写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作者写塞外高原,是为了引出大青山;写大青山的地理环境,是为了写南麓的沃野历来是民族之间争夺之地;写民族关系上的风浪,是为了写“一段最古的长城”遗址;写“一段最古的长城”,是为了赞修筑长城的赵武灵王抵御外侮,保卫边疆的武功。作者记“大青山下的汉代城堡”,为什么要引证汉代城堡的分布情况,议论王昭君出塞?作者引证汉代城堡的分布状况,是为了说明汉王朝建城堡是出于军事原因;记叙塔布土拉罕和麻池乡的汉城堡遗址的发掘情况,是为了说明这些城堡实际上还起着文化交流的驿站作用;从而反映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除了时有矛盾冲突外,还有过不断的文化交流,有过传统的民族友好活动,而最能证明民族友好关系的就是昭君墓。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写大青山下的汉代城堡是为了赞昭君出塞促进民族和解的文德。于是,作品深邃的思想脉搏就被学生触摸到了:作者记访古所见,评有关历史人物,是为了表达对民族关系的认识,那就是既要武功,又要文治,既要抵御外侮,又要争取睦邻。 总之,阅读教学的门径有多种多样,一般说来,阅读记叙文宜从标题考虑,散文从文眼、思路着眼,议论文从结构入手。当然,文无定法,读无程式,教也不必拘泥。至于阅读教学入“门”之“径”是优是劣,需看它是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掘一点而促全面,提其纲而见其目,看它能否使学生用极少的时间透彻地理解、掌握、领悟文章。 寻找阅读教学的门径,以一条清晰的操作程序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深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门径“入境”,不断用新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使思维活动或朝前,或向后,或单刀直入,或迂回曲折,发展思维的求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因教法的单一化,程式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