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教学三步曲 |
作者:丁兆存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25 10:15:47 文章录入:丁兆存 责任编辑:蓝星 |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教学三步曲 山东省五莲县魏家中学 丁兆存 教冯梦龙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人教版第七册),最大的困难就是篇幅太长,核心内容 “知音难求”这一重难点不好把握。因此,笔者在教此文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分三步来进行突破的。 第一步:营造知音情感氛围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粗略感受知音相通产生的审美体验,我给学生印发了一段有关知音的话语材料,让学生仔细阅读,认真揣摩,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思考自己阅读小说时,为什么会对书中的人物不幸遭遇感到痛哭流涕或者恨得咬牙切齿,为什么会向往书中描写的那种理想世界……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起。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摘自《红楼梦》第23回) 这一段文字,描写了林黛玉偶听《牡丹亭》曲词时产生的审美感受,汤显祖提供的这一表达信息被林黛玉准确地接受和破解了(实际上是曹雪芹解读《牡丹亭》并与之发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审美体验,算是真正地遇到了知音。 第二步:进入知音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对话语材料的阅读,对知音内涵有了大致的了解,再回过头来学习本文。首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俞伯牙为什么会摔琴谢知音。学生通过预习,不难回答:因为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音,是真正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没有了心灵相通的知音,觉得知音难求,精神交往不复存在,于是摔琴感谢真正听懂他的琴曲的知音人钟子期,让摔碎的琴伴随着知音人在地下长眠。 弄清楚了这一点之后,我重点指导学生研讨本文的一个重难点: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相识、相知进而成为知音的呢?通过讨论、交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揭开这一谜团。 1、知音缘起: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伯牙与岸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发生误解,产生了矛盾——相互排弃。 2、成为知音:这是全文的重点,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完成知音交流的,使知音情感升华,使琴音、心理愉悦、精神相融合,成为真正的知音。(1)二人在船中交谈,钟子期讲论琴理,尤其是那段精彩乐理独白,深深地打动了俞伯牙,促使俞伯牙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交流的心理愿望。可见,钟子期精通乐理,音乐造诣高,素养好,交待了钟子期能够听琴的主要原因。这是知音交流的初始阶段。(2)俞伯牙考验钟子期,鼓琴弹奏“高山流水”的曲子,钟子期不仅看出俞伯牙鼓琴技艺高巧,而且还听出了俞伯牙意在高山还志在流水。钟子期听音知心,破译了俞伯牙的隐藏的期待信息。这是知音交流的验证阶段。(3)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幸自己确确实实地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因而抛弃了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年再聚首,巩固知音,保持知音的延续不绝。这是知音交流的升华完成阶段。二人通过初始、验证和升华,步步深入地完成了知音的精神交流——相互交融。 3、知音断绝:第二年中秋节,伯牙在相约地鼓琴等知音,知音苦等不来,事情发生突变,原来钟子期由于劳累,已病亡。俞伯牙遂在钟子期的坟前摔琴谢知音,原因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把故事推上了高潮,同时也戛然而止,产生余味无穷审美期待和精神上的共鸣——相互感应。 最后,还应当让学生明确,不能把林黛玉偶然听戏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钟子期听琴猜透俞伯牙的心态等同起来:林黛玉精通音乐,但因寄人篱下,因而在理解戏文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处境,来感叹时光的流逝,从而产生共鸣,是把戏文当成了知己,和汤显祖间接地成了心灵上的知音,因而带有一种女性阴柔、缠绵、伤感的婉约情调。钟子期音乐素养也很高,虽很贫穷,但精神状态很好,是以冷静的旁观者心态听琴音的,是逐渐地通过言语交流、弹琴听乐的来实现知音的,因而带有一种君子阳刚、坦荡、豁达的豪放气派。
第三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音 俞伯牙和钟子期二人的知音观念,带有浓厚的封建士大夫色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这时,我又把话题再扯远和放大了一些,即现代社会我们是如何看待知音的,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后,笔者也谈了自己的认识:最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音,往前看。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种种意识形态一齐向我们袭来,耳濡目染,在时刻地围攻、腐蚀和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知音,在不断地发生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面对这种变化的知音,我们应当冷静地观察,敏锐地思考,一旦出现虚假的知音,应当快刀斩乱麻,不要再维持下去,演变成一般的朋友(或同事)为好。同时自己也应该努力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修改自己的知音标准,抛弃那些落后的、带有封建迷信思想的旧标准知音。更多地注重一些精神上的交往,尽量淡化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真正达到“君子之交淡若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