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2 0:45:3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据说宋代有一位自命为“才子”的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对人们称赞欧阳修的诗文写得好,很不服气。一次,他决心去找到欧阳修,同他当面较量一番。 在途中,他见到一株大杨树,不由得诗兴大发,随口念道: 门前一棵树, 两朵大丫杈。 虽无多少诗味,但他还自觉很不错,想接着再吟下去,但却拼命搜索枯肠也难以续上。这时忽听背后有人续道: 春至苔为叶, 冬来雪是花。 他转身一看,原是一个穿粗布衣服的陌生人。由于这续吟的两句虽有点诗味,但也称不上是上品。因此,“才子”内心并不悦服。为了解闷,他约这位陌生人一起同行。二人来到江边,见一群白鸭正扑入河中,嘎嘎欢叫。该“才子”又禁不住高声吟道: 一群好鸭婆, 一同跳下河。 当他还未想好如何接续下去时,陌生人又接口吟道: 白毛浮绿水, 红爪荡清波。 这两句对仗工整,诗意浓郁。“才子”才开始感到有些佩服。后来,二人齐乘渡船过江,江面上清风徐来,碧波荡漾。“才子”不由得又在船头放声高吟: 两人同乘舟, 去访欧阳修。 陌生人听后,微微一笑,接吟道: 修已知道你, 你还不知修。 “才子”想了一下,才悟到陌生人就是欧阳修。于是,羞愧得满脸通红。为什么呢?原来陌生人这续吟的最后两句,不仅直接说明他就是欧阳修(两句的“修”,按当时语境,不难推出指的正是欧阳修。因为,一路上经历表明,欧阳修已知道了这个“才子”的自负和“诗才”,只是这个“才子”还不知道陌生人欧阳修罢了),而且,最后一句的“你还不知修”,利用了“修”同“羞”的同音条件而使这一诗句具有双重意义:表面上指“你还不知道欧阳修”,实际上指的是“你还不知羞”。这种利用语词的多义和同音条件而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现象,就是修辞学中所说的双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