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整体阅读的要义与门径 |
作者:王林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2:24:3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整体阅读不是今人的创造,古人对文章的断句,对文风、文气的研究,对诗词意境的鉴赏,都体现了高层次的整体阅读能力。“整体阅读”作为一个概念明确地提出,并试图作出合乎逻辑的阐释,却是近几年的事。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高考有直接的关系,高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部分阅读题就是考查整体阅读能力的,材料作文需要考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材料的精神实质,这也要求考生具有整体阅读的能力。强调整体阅读,对把系统论用于语文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章熊先生的《谈谈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一文的个别章节对理解“整体阅读”很有帮助,但他不是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立论的,也只是少数地方的侧面涉及。而另有一些同志谈整体阅读的文章,不是对关键问题避而不谈,就是在关键处步入误区。还有一些标明“整体阅读”,实际上是些习题组编的练习册。由此看来,对整体阅读做进
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拟就如下三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整体阅读的涵盖 整体阅读是指从阅读对象的整体出发,去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又从部分、要素的互相联系中,部分、要素与整体的联系中去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对象本质的一种阅读方法,从阅读和研究的实际来看,整体阅读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将联系的、整体把握的阅读方法运用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的系统阅读,可谓广义的整体阅读,鲁迅先生告诫我们,倘要论文,须顾及全体及作者其人。邓小平同志强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学习其体系。这些教导实际上都暗含着一个广义的整体阅读。这种系统阅读,就其阅读对象而言,又可分为主体部分和从属部分。著作或文章属主体部分,而研究、介绍这些著作、文章及作者生平的文字为从属部分。从属部分的阅读是为主体部分的阅读服务的,是为了在广泛的联系中多侧面地辩证地认识主体对象,这样可以避免由于阅读的不全面而导致对主体对象认识的片面性。狭义的整体阅读与广义的整体阅读并无根本的区别,只是阅读的范围要狭窄一些,它一般是把一部完整的著作,或一篇完整的文章,或意思和结构完整的文章部分作为阅读对象。通常所说的整体阅读是就狭义而言的。将整体论、辩证法用于阅读之中,从而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这就是整体阅读的本质。 二、整体阅读的特点 文艺创作是很讲究整体原则的。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塑造巴尔扎克全身像刚刚完毕,他的学生们盛赞巴尔扎克的一双手塑造得好,罗丹当即用斧子砍去了这双手,并郑重其事地教育他的学生们最重要的是“整体”。这双手太突出了,破坏了整体的和谐统一,有损于整体美,就毫不犹豫地重朔。严格遵循部分服从于整体的原则。正因为艺术家、作家总是把整体的完美摆在首要的地位,所以产生出来的作品总是以有机整体的形态呈现于观者的面前的。那么,观赏和阅读也只有在整体上下一番功夫,才能对作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由此也就带来了整体阅读不同于一般的具体阅读方法上的一些特点。 第一句话(即“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来说吧,“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三更四点。”已经把时间交待得非常清楚具体,为什么中间还要一个夹注“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通读《阿Q正传》全文就会发现,原来这是情节发展上的一种呼应。鲁迅在交代举人老爷的船到未庄来的时间的过程中,就便用“旧事重提”的办法提起了阿Q把褡裢卖给赵白眼一事,这对此事发生时的情形是一种照应,也是对后来赵白眼从腰间取下褡裢交给女人藏在箱底下一事的呼应。这种情节发展上的照应使行文脉络显得更清晰,也为阿Q对赵白眼的认识“你总比我有钱”作了铺垫,增强了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这种照应用极经济的笔墨,突出了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由贫富悬殊而引起的阶级对立这一社会意义。如果离开了小说的整体,这个夹注就无法解释了。又如唐先生的《琐忆》开头的一句(即“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被读者们认为是全文的纲。离开了整体理解,就不能产生这样的结论。至于不结合整体来考察而使分析判断导致错误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可以说,强调整体性是整体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2. 系统性。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就是一个有机系统。部分与部分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部分与要素之间,部分、要素与整体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谁也离不开谁。论文的中心论点要借助分论点得以成立,而分论点又要依赖各自的论据来证明。我们在阅读时就不能只看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个要素或部分,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必须从系统的联系上去理解。词义、句义要由语境来确定,过渡句、段要由上下文来判别,人物性格要在情节发展中去认识,中心、脉络、结构要从内容的综合形态中去掌握。孤立地去看待部分或要素,就会出现认识上的错误。这就是整体阅读中的系统性特点。 3. 概括性。概括是通过筛选、抽象撮取主要特征来认识事物全貌或本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通过阅读快速筛选出一些关键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并通过筛选后词语的综合,基本正确地把握住整体的内容,并透过内容了解全篇的脉络、构架、主旨。高考语文卷特别注重这种能力的考查。1978年高考作文要求将两千多字的《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六百字以内的文章。1987年高考的第一道作文题要求将反映育民小学办游泳训练班情况的五百多字的文字写成不超过190字的简讯。实质上这两道题都是考浓缩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考查概括能力。199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第29题要求考生“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第30题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字。”较之以前,1992年高考阅读进一步突出了概括能力的考查。筛选是实现概括的中心环节,为了培养准确快速筛选的能力,重点采用略读方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本身具有筛选的性质。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和徐元直等人一起读书,别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运用的读书法就是略读。这种方法,着眼于通观大意,快速把握全体。这也就是整体阅读中的概括性特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