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谈谈“师德”的特点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1:47:4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1.榜样性 因此,班主任无疑是他们模仿的重要对象,这种模仿不仅是品行,甚至包括写字的字迹,走路的姿势q青少年儿童以班主任为榜样的全方位的模仿,对班主任的品行、学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第二,是因为"光环效应"。班主任在学生中一般享有很高的威望,这种"威望"的"闪烁"形成的"光环",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崇拜,他们听从老师的教诲,服从老师的管理,而且对老师无声的行为亦亦步亦趋的加以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能在品行上给学生树立榜样的班主任,他的"光环"会逐渐暗淡,他的教育也会变得苍白无力。第三,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正一步步从家庭走向社会,在寻求信赖中,除了积极寻求同龄人的伙伴,他们也很看重与教师的关系。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他们发现这些教诲是包括班主任在内人人都要遵守的规范时,学生就信服,反之学生就会感到虚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所以乌申斯基讲:"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2.自觉性 教师的"师德"具有自觉性。教师一般道德和职业道德在形成的过程中,主要靠"自律"而不是靠"他律"。换句话来说,教师的德行主要是靠自身的需求,而不是靠外界的压力和评价时的赏罚。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的学说,教师的需求层次不应停留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友的需要以及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些浅层次上,应该进入自尊的需要,自我完善的需要这些高层次上。虽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还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和探讨,但是总的来说不无道理。比如自尊的需要,这的确是一个人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教师保持较高师德水平的内在动力。自尊便可自重,自尊便可自制。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虽然有法纪、规章的约束力起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自尊的需求。自尊不是靠外力强制所成,而是长期培养浇灌的成果,是自觉的一种追求,是心灵深处所迸发出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
意志品质是师德自觉性的保证,只有认识只有需求而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就如同人缺少脊梁,是永远不会挺立起来的,师德亦是如此。 3.广泛性 师德具有广泛性,如同"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在教师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处处需要师德,处处体现师德。它贯穿着教育的全过程,无论是文化课的传授还是班级的教育活动;无论是校园的文化生活还是社会实践的锻炼,教师的人格力量处处可见,时时可见。正像加里宁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个学生身上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正是因为如此,教师不能只是在教育学生时才想起要有高尚的师德,而在生活中却暴露出完全不同的"本色"。教师不是舞台上演戏,卸了妆就露出原来的面目。教师是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用本色去教育人、感染人,既不需要化妆也不需要卸妆,永远是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时时、处处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塑造一代新人。 4.潜渗性 师德具有潜渗性,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人形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德的教育功能不是靠动听的语言和响亮的口号实现的。教师的德行,在默无声息中对学生发生作用和影响。 师德作用于学生的重要渠道是教学。教师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间和场所,是在教学中,是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谐民主的风气都在潜渗地起着作用。教师的行为规范、文明程度更是时时展示在学生面前。有位数学老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威信,他上课时对粉笔很爱惜,用笔要用到无可再用,粉笔掉地碎了,要一一捡起,时间长了,这个班同学也都非常爱惜粉笔,没有同学用粉笔头砍着玩,而且在《一件小事》的作文中好几个同学都写了这个题材。这位老师没有讲过一句爱惜财物,节省勤俭的话,可是收到了比用语言教育更好的效果。一方面是榜样作用,一方面是教学中的这种潜在、渗透的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