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润物细无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1:47:4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基本情况:

学生白某,男,14岁,家住海淀区小南庄。四岁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父亲已再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父亲的工作和收入极不稳定,对孩子疏于管教,养母待业在家。该生性格倔强,聪明有头脑,但“好钢并未用在刀刃上”。一眨眼就有一个歪点子,并多次触犯校纪校规,成为学校的“名人”。初一时,在海淀区某重点中学就读,曾因逃学打电子游戏、抽烟喝酒、打架、劫钱等不良行为多次受到校纪处分(最严重的是“留校察看”)。该生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从来不能按时到校,逃学、旷课是家常便饭。而且学习态度极不端正,经常不做作业,对任课老师不尊重。学习成绩一塌糊涂,除体育、音乐外均不及格。于是在升初二时被送入寄读学校,接受严格的管理、教育。

入校后,该生在班内人际关系极差,不能和他人友好地相处,对集体生活的疏离感比较明显。同时该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随便。在家与亲父养母关系紧张,他的表现使养母很失望,养母已把他看“扁”,认为这孩子“不可救药”,因此对其态度冷淡粗暴。该生也由此对养母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母子间常常产生激烈的言语冲突,家庭生活中他的处境十分尴尬。我与该生多次个别谈心,发现该生避而不谈自己家庭的事,同时多次出现诸如“无所谓,反正我是差生”之类的自我厌弃的话语。在每一次交谈的过程中,该生都表现的较为随意,显示出“毫不在乎”的样子。而且,在来校的第二周,就“不辞而别”,跑了。班主任多方努力,把他找回,他总能为逃跑找到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理由。因为逃跑次数较多,被同学们戏称为“常跑冠军”。

简单分析:

白某同学由于疏于家庭管教,学习成绩差,性格暴躁,和同学不能很好相处,情绪易激动,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而往往采取缺乏理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以解心中之恨、报复别人,因而常会一时冲动违反校纪。班级之中所处的位置,促使他更敏感,自卫意识较强,对他人不信任,因此更易冲动。被人“小瞧”,也找不到倾吐对象,就会提高嗓门与同学发生争执或伙同中学的学生欺凌小同学,抄他们身上的钱,或与临近的同学聚集在社区内斗殴,或做一些极其危险的动作以引起同学的注意,来让大家明白自己是有“本事”的,让大家不要小瞧他。

该生又因为家庭生活的变故,出现了心理异常情况。由于缺乏同龄孩子所拥有的亲情关爱,加之其养母将其看“扁”,该生已由心理上的孤独感、冷漠感,逐渐发展到自我怨恨感(自暴自弃),并外泄为异常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恃强凌弱、打架斗殴频频进入游戏机房玩一些不健康的游戏等)。

教育策略

 一、主动“交心”,建立互相信任的师生情感

多次利用值班时间,主动与他进行“谈心”,发展师生间心理上的“相知”关系,缓解其“孤独心理”的负荷,建立师生间互相信任的心理基础。我班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师生通信交心”活动。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第一次活动。白某同学的信中只有寥寥几个字:“我是差生,没有什么可说的,你说什么我都无所谓。”很显然,他对老师抱有不信任态度,甚至可以说抱有“敌意”。针对这一情况,我只好采取主动,很真诚地写下了满满三页纸的回信,向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任何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在学生时代,老师像你这么大时也调皮贪玩。你在我面前,就像一张白纸,你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表明你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不问你过去犯过什么样的错误,我只相信现在。我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希望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自我。”通过多次书信往来,他开始逐步向我接近,由相识到相知,彼此信任,建立了较为巩固的师生情感。

二、积极关注,开掘他的上进心

通过集体生活中的积极关注,帮助其走出自我“冷漠心理”的误区,发展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情谊,提高他对自我成长的关注热情。初进班级,他与班集体“绝缘”,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许多同学对他抱以鄙视的目光,围在他周围的是几名不求上进的同学。而在作业中,我发觉他写字工整大方,于是就安排他进了班级黑板报宣传小组,每一次出版报他都十分认真,我就及时地给他鼓励并在全班表扬他。我还精心修改了他的作文,让他对着全班同学朗诵自己的“大作”,他的朗诵赢得了全班同学阵阵热烈的掌声。我抓住时机及时肯定了他的“成功”,并鼓励他每天都要写日记,以发挥写作方面的特长。在老师的积极关注下,他的心就像春天的河水一样开始“解冻”,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言行,有了想“不被人看扁”的愿望。在学校举行的春季运动会上白某也“大出风头”,为我们班拿了200米、4×100米两个第一。他开始接近同学,走近温暖的集体,并被集体所接受,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班的飞毛腿”。

三、冰释前嫌,以亲情促其转化

帮助其与养母建立起“亲合”的母子关系,改变其自我审视的角度,淡化其“自我怨恨”意识,使其对生活充满新的期待与追求。前面已提到:每次与他谈心,他总是避而不谈自己家庭的事。我们所说的“双差生”,其实更需要我们的“爱”,也许正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爱和关注,才会到“双差”的境地。就白某而言,养母对他冷漠粗暴的态度,使他渴望得到家庭温暖的心理“雪上加霜”。每当养父与生母为他的教育问题而吵架时,他只好采用躲避方式离开了家庭。幼稚的人生观和孤独自悲的心理使他在闲荡中走向了游戏室,结识了几位游手好闲的社会不良青年,开始了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经过几次“接触”,我与他父亲、养母达成了共识:决定家校、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搞好教育转化工作。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家访,对于我的到来,白某同学深感意外和警觉。我出乎意料地在他父亲和养母面前大谈其进入寄读学校后的变化和进步,在某些细节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其养母也在他面前作了自我批评,表示今后会好好地看待他。他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了,而且母子两个紧紧抱在一起,一切的不愉快都已经在幸福和宽慰的眼泪中冰释。

在给我的来信中,他十分感激我对他的看重和信任,发誓要报答我,我欣然接受了他的承诺,启发他用不断进步的成绩作为最好的回报,建议他与社会不良青年断绝往来,不再进游戏室,并与他一起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合理安排双休日的具体措施。在班级向“我的过去”告别的签字活动中,他第一位走上讲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四、水到渠成,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帮助其积极评价、认可自己,在扬长避短中学会自尊,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前面已经提及,在校春季运动会上,在同学们和我的助威声中,他取得了好成绩,取得了宝贵的7分,为班级在运动会上夺冠立下“大功”。运动会后,抓住契机,我找他进行了总结:其实,你各方面的潜力都很大,你的名字不叫“差生”,只要你去尝试、去投入,你将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此后,在学习中,我经常鼓励他去发现、去创造,并取得任课老师的一致配合与支持,对其实行“特护”政策,使他感受到每个老师的一份关爱。他学习热情高涨,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就有4门功课在及格线以上。

第二学期,我把他列为入团的发展对象,并准备安排他进入团校学习。我把要求和希望留在了他的“通信”本上,留在了他的心里:“老师相信你会做的更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接受团组织的考验,用汗水和毅力填写自己的入团志愿书。在毕业前夕,争取早日跨入团组织的大门”。

教育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过耐心的疏导和教育帮助,白某同学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他已完全改掉了逃学旷课的坏毛病,在其他方面进步也比较明显:在心理上,由“孤独自弃”变为“乐观进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在行为上,由“我行我素、暴躁放纵”变为“尊师守纪,关心集体”,一言一行都溶入了班集体;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由原来的几分十几分到现在的都能够及格;他已由一名差生转化为一名“有模有样”的中学生。

白某在最近给我的通信中这样写到:王老师,真的很感谢您对我的教育。看看现在,再想想从前的自己,我不敢相信那个浑浑噩噩的人是我。我真的吓了一身冷汗!我终于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谢谢您!

鉴于白某的表现,学校在期末总结时给了他上初中以来的第一个奖状——“进步显著学生”。站在领奖台上,面对着全校的师生,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反  思

白某同学的转化,让我感慨良深:“只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关心和责任心,就是一块石头也能暖化了。”这也使我想起了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没有挽救不了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

对于白某的教育我认为值得反思的是以下五点: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教育成功像白某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走进他的心灵,在情感上接近他。真诚地和他交流,无私地爱孩子,我觉得这是教育转化的基础。

(2)给他一个意外,可能比正常的教育方式收效更大。比如,在家访时不谈他的缺点,反而夸大他的长处。(原校老师家访或请家长时,大多可能是告状)

(3)不要忽视小事,并且在小事上让孩子体验成功。老师不经意间的些须小事,可能使他终生难忘,也可能就是他转变的契机。

(4)我觉得学习困难是这类孩子“变坏”的重要原因,应该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品质着手,对他们要实行分层教学,唤起他们的成功感,从根本上加以转变。

(5)必须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时候,还得教育有家长,共同搞好教育转化工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