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十二生肖成语大全——关于虎的成语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9 11:04:3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谓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凡,如龙虎之姿 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亦作“虎据龙蟠”。亦作“虎踞龙蟠”。形容地势极峻峭险要 比喻冒极大的危险 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比喻极艰险的境地 兵书的代称。亦指用兵的谋略 古人谓贪婪无厌之相 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比喻外强中干 形容像猛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 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谓雄视高翔,甚有威仪 比喻出身高门贵族,富贵本自有,不待外求 比喻做事起初声势浩大,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形容相貌威武。古之相者说是万里封侯之相 比喻极其危险的境地 形容字势雄强超逸。语出南朝梁袁昂《评书》:“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谓事物之相互感应 比喻英雄乘时奋起 比喻强暴者欲有所掠夺时的叫嚣 形容歌声雄壮而嘹亮 比喻诗文贴切中肯,且深得其要旨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形容威武雄壮 比喻群雄相争 比喻凶暴贪残的人 亦作“帮狗吃食”。比喻帮坏人作坏事 典出《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冒险行事,有勇无谋 谓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 柙中的虎,樊内的熊。比喻被囚的恶人 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後以“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人才或不同寻常的人 如鸱之目,如虎之口。奸狠凶恶貌 犹虎踞龙盘 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 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险地 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犹言打凤牢龙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像老虎一般地威视着。语本《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尸子》:“中黄伯曰:余左执太行之■而右搏雕虎。”又:“莒国有石焦原者,广寻,长五十步,临百仞之谿,莒国莫敢近也。有以勇见莒子者,独却行剂踵焉。”后以“雕虎焦原”谓壮士履险 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设法引诱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 相传晋周处曾射蛟杀虎,为民除害。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后以“断蛟刺虎”谓武艺高强,行为侠义 形容动作迅速而猛烈 形容迅猛贪婪 比喻放走敌人,贻患无穷。语本《三国志·蜀志·刘巴传》“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听。” 谓放掉老虎,必留后患 比喻寻求保护不当,反而自招祸害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后因以“风从虎,云从龙”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比喻圣主、贤臣的遇合 犹言暴虎冯河 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谓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比喻权势者及其爪牙的淫威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後,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略语 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反贻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①《东观汉记·马援传》:“与兄子严敦书曰:‘学龙伯高不就,犹为谨■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后以“画虎刻鹄”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就。②比喻好事做不成,反变了坏事 犹言狐假虎威 使龙虎降服驯顺。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後汉书·方术传下·徐登》“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李贤注引《抱朴子》:“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又引《异苑》:“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能以祕呪々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后常以“降龙伏虎”比喻战胜重大困难 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 比喻凶残的权臣。语本《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犹言龙蟠虎踞。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形容迅猛汹涌的波浪 谓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猛虎还要凶残。据《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时,遇一妇人在墓旁痛哭。问之,知其翁、夫、子三代,俱死于虎。但她还不愿迁离此地,为其能免受苛政之苦。孔子听了,对他的学生说:“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亦作“狼餐虎咽”。亦作“狼飡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亦作“狼餐虎咽”。亦作“狼飡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 前门趕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亦作“狼餐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亦作“前门去虎,後门进狼”。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喻顾虑重重,畏缩不前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 麟之角,虎之翅。比喻世间不可多得的人才 谓群雄逐鹿 犹言龙盘虎踞 将帅之旗 喻笔势遒劲奔放 ①《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后以“龙虎风云”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后因以“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 形容惯于兴风作浪 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犹言龙争虎斗。喻笔势遒劲、奔放 犹言龙争虎斗 犹言龙争虎斗 亦作“龙蟠虎踞”。①《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锺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后因以“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壮险要,宜作帝王之都。②借指南京。③喻为英雄豪杰所盘踞。④喻斑斓的纹理 虬曲苍劲貌 雄踞貌 犹言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犹言龙蟠虎踞。喻山势逶迤起伏 犹言龙潭虎穴 ①龙虎所居之处。喻凶险之处。②喻英雄豪杰聚集之处 喻勇猛冲击,势不可当 势力强盛,雄据一方 声势壮盛貌 ①形容矫健有力,生气勃勃。②形容笔势飞动遒劲。③喻精神振奋,有所作为 犹言龙腾虎卧。喻笔势 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语本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昂首阔步、威武雄壮貌 喻气势威武,眼光远大 喻气概威武 雄踞貌 喻奋发有为 《易·乾》:“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革》:“大人虎变。”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后遂以“龙行虎变”喻帝王革故鼎新,创制建业 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常以形容帝王之相 ①龙虎叫啸。②喻声音洪大。③喻诗词声律豪放峭拔。④喻英雄豪杰叱咤风云 喻超逸雄奇 形容蛮横霸道 语出《意林》卷四引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按,今本《抱朴子·遐览》“帝”作“虚”。后因以“鲁鱼帝虎”称传写刊印中出现的文字错误 比喻强有力者又增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喻勇武而势盛。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犹言龙蟠虎踞。像盘绕着的蛟龙,像蹲卧着的猛虎。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比喻行事虽遇困难,然迫于大势而不可能中止。语本《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好像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 ①亦作“如狼如虎”。形容勇猛、猛烈。②像虎狼那样凶狠、残暴 形容勇猛有活力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於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於市,而议臣者过於三人矣。原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犹三人成虎 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谓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多用以比喻人活泼有朝气或文章生动有力 《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於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后以“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