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考专题复习——名句默写(上) |
作者:常 胜 文章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7 10:07:0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中考专题复习 ——名家名句填空默写(上) 广东碧桂园学校 常 胜 一、 知识点、能力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大纲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不写错别字”等等。而名家名篇名句的记诵默写能较好的实现大纲诸如此类的要求,而且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它能够检测出学生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同时,这一考点还能检测出考生的归纳、联想、迁移等能力,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从知识点来说,广东省这类题型的出题范围一般不超过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而且一般默写的是名句名篇。 二、命题方向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教育部中考《指导意见》关于“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烦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的规定,背诵默写的题型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来说,除根据诗词或课文语句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的形式外,近年来,背诵默写的形式会继续沿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如把内容、思想相近或相反的名句加以归纳并准确默写的,与语言的迁移运用以及阅读理解相结合而记忆默写的,有的甚至深入到对结构、修辞和表达方式等等的理解检测。 三、题型分析 例一:对句默写式 ⑴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 (茂名市2002年中考卷) ⑵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提示:对句默写式也就是通过回忆直接默写的形式,它是这一题型最初阶段的主导形式,往往直接指定某篇诗词或段落,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所衔接的下句或上句。这种形式是这一考点中难度最小的,只要你按课文要求背诵记忆过了,且记得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⑴的答案为:千里共婵娟。⑵的答案为:星汉灿烂。 例二:理解限定式 ⑶《<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湛江2002年中考卷) 提示:理解限定式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模式,这种形式为这一考点增添了许多新意。这类题型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题目也比较灵活,较好地体现了“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大纲》)的语文教改大趋势,因此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强劲发展势头。⑶的答案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三:相关联想式 ⑷《陋室铭》中的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为亲友送行,如果用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会显得伤感;不如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互相慰勉之情。 (广东省2001年中考卷) 提示:这类题型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比较灵活、思维难度更大的试题,它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确切理解所提供的诗句的含义,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或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或根据其要求展开反向思维,从而写出所需的句子。⑷为相似联想的题型,答案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⑸为反向联想的题型,答案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例四:结构解读式 ⑹《捕蛇者说》一文中,深刻而形象地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州市2001年中考卷) ⑺《沁园春·雪》这首诗的结构分上下阕,中间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近年来,填空默写题已从单纯检测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扩展深入到对结构、修辞和表达方式等的理解检测。⑹的答案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⑺的答案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例五:分析归纳式 ⑻《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春)□□□□□□ (夏)□□□□□□ (肇庆市2001年中考卷) ⑼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说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原因是他“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类题型要求学生既要准确地背诵古诗文,又要弄清古诗文的含义,并针对题目要求,对古诗文进行综合分析,必须善于充分把握和利用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来展开思路,寻求答案。⑻题要抓住题干中“山间春夏景色”,结合课文中描写春天和夏天景色特点的句子,就不难发现答案为:(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⑼题的题干写出了作者陆游在“僵卧孤村”的困境中却“不自哀”,为什么呢?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作者爱国的情怀,就是“不自哀”原因,也就是本题的答案了。 例六:整体阅读式: 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2000年中考卷) 提示:强调背诵默写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多积累、多运用名家名句,丰富语言积淀,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记忆时不能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只记个别名句,而应不折不扣地熟读记忆课本要求背诵的100多篇(首)名家名篇。整体阅读这一题型就能够检测考生是否按要求不折不扣地背诵课文了,还能检测考生的综合运用、分析理解的能力。⑽的答案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例七:迁移运用式 ⑾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 (南京市2001年中考题) 提示:这种题型往往要求填写出适合于某种语境的句子,它含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运用的意味,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好形式。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这样才会引用得恰到好处,而不到于隔靴搔痒或风马牛不相及。其次,对所要引述填写的名句也应当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和一般用法,这样才能做到既准确恰当,又增添文采。⑾的答案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例八:探究运用式 ⑿《社戏》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的表现手法与《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 提示:这类题型也是考察考生对所记忆背诵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考生不但能分析领会题干中给出的语句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还能进一步运用在新的语境中,学以致用的意味更浓。⒂的答案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例九:积累发散式 ⒀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任选两项进行默写。 陈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黄冈市2002中考卷) ⒁体现诗人对国家忠诚的诗句有很多,请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类题都是比较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其特点是,没有唯一的、固定不变的答案。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所选择地写出若干句符合题意的答案来。不过应该尽量填写自己最有把握又比较简短的句子,注意不写错别字。⒀如: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⒁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例十:欣赏提示式 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惆怅之情。请根据此词,试写出一首作者思乡之情的词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⒃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写出“杏花”与春天特征的密切关系,营造了春天气氛。请你再写出有关杏花与春雨有联系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类题目往往在题干中先对给出的古诗文进行简洁明了地评析欣赏,或从景物意象方面入手,或从思想内容方面品析,或从表现手法方面导入,然后给考生提示,要求完成与此相关的新的填空默写。这类题目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大纲》中“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以及“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是近几年来出现的颇受欢迎的新题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