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论新课标作文中的人文性评价
作者:陶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2 20:51:41  文章录入:陶老五  责任编辑:蓝星

论新课标作文中的人文性评价
                            
  黄石九中   陶冶 

 [摘要]: 作文评价应从引导学生培养真实健康的人格、在宽容中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热情的肯定中自信地成长、尊重学生差异,理解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引导学生拥有成功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自主的省悟中超越自己八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倾注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能技巧,一方面要重视人文内涵。作文教学作为人文性受到空前重视的语文学科的两翼之一,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责任,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智力品质和人格修养的重任,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终瑞环节,既是对作文教学效果的检查,也对学生如何作文发挥着导向作用。目前作文评改主要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性评价,对学生的思想、性情、智力等关系着终身发展的人文素养的关怀是不够的。面对承载着学生人格性灵、智力、热情和思想觉悟的精神产物,作文评价应从引导学生培养真实健康的人格、在宽容中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热情的肯定中自信地成长、尊重学生差异,理解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引导学生拥有成功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自主的省悟中超越自己八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倾注人文关怀。
一、引导学生培养真实健康的人格
 新课标在针对写作提出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这里通过对作文内容的真实,价值取向的客观、公正、求善求美和心理状态的健康等方面的评价,强调了关怀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性,反映了现代社会需要人具有求真务实、崇尚自然美、关爱生命和生活、关爱他人和社会、追求美好理想、乐观豁达而积极进取等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品质的要求。
 新课标从教育的基本价值功能 (即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过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具有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需要;又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具有个体的价值取向需要)出发,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既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追求,又反映了社会个体对自身发展的美好愿望,把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在作文评价中,如果我们既重视社会共性,也重视生命个性,那么,学生在作文中既可以"载道"、"为时而作",也可以诚挚、率直、不失赤子之心地充分自由地表情达意。真话、真情,就会在作文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在社会共性与生命个性相统一的背景下,真情流露的文章所具有的巨大生命力。只有确立了既重视社会共性,也重视生命个性的作文评价标准,学生才会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敢于没有顾虑的抒写其性真情。
      
二、在宽容中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观
 有真情实感也有创意的文章表达的内容也许是丑的,也许是恶的,比如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了狂热的失去理性的追星倾向,像这样的文章,就算文中有真情实感,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我们对作文就不得不强调价值取向健康这一原则了。健康是必须要兼容社会共性和生命个性的,如果作文中处理好了自私狭隘和宽容理解、冷漠捉弄和友善关爱、自鸣得意和虚心进取、情感与理智、消极与积极、阴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主流与支流等关系,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不吹毛求疵,不一味地抬高贬低,那么给予宽容、欣赏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现在、未来积极负责和充满关怀的。此如,学生作文中或许描写了爱情的萌动,如果能用理智加以把握,就可算作健康的情感;或许暴露了心灵中丑恶的东西,如果不是津津乐道,而是大胆解剖、自我鞭策,就可算作健康的文章;或许谴责了生活中不公平、不道德、不正义的现象,如果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客观审视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反省或社会的疗救,就可算作健康的文章。
 
三、让学生在热情的肯定中自信地成长
 学生之所以怕写是因为条条框框太多,失败的次数太多,自尊心和自信心饱受打击。要让学生敢写,就必须提供民主的舞台,让学生摒弃自卑,重塑自信。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每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都渴望交流,都渴望能够表现自己,都渴望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承认。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 成功的第一秘诀。”又说:“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要重塑学生的自信,我们老师必须构建宽松的环境:我们的作文批改不再是“挑刺”,而应是诚恳的鼓励和善意的建议,让学生从作文中找到快乐和做人的价值。从一个词一个句子到整篇文章的材料、内容、立意以及表达技巧,甚而是工整的书写,我们都应该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对文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避免使用“不好”“不该”“差”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绝对禁止使用侮辱和带歧视性的语言。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接纳,为自己的人生喝彩。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使我们的每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条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够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四、尊重学生差异,理解独特体验
 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根据初中学生作文实际,他们的个体写作能力可分为三类:超前型、一般型、欠帐型,因此作文评价要避免一刀切,井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对超前型要指要害,鼓励个性和创造;对一般型要重视规范,指出长处;对欠帐型要降低要求,放大优点,假如一个写作能力很差的学生,写了一篇比过去有些进步的作文,老师便热情地肯定了其中某个段落、某个句子,甚至是某个用得不错的词语,井给予表扬。这样,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文都有信心,写作积极性就会提高。这是从横向上关怀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还可从纵向上关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把学生"过去的能力"和"现在的能力"(肯定高干过去)进行比较,很容易增强学生作文的信心。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通过作文流露出来的愉悦、幸福、兴奋、激动、焦虑、迷惘以及痛苦、悲哀等特有的生命体验倾注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关爱,帮助学生在不断的作文实践与成功体验中逐步地感悟到写作活动的规律和生活的真谛,是作文评价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基本要义。
 
五、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 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也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才能的人。新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 ,“展开想象和联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要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无一不是 这一精神的体现,作文评价应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主导。作文的乐趣从何而来?来源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
 注重创新能力,要求我们在作文评价中有新的思维观,鼓励学生从闭锁规束趋向多元创新 。首先,鼓励学生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 。教师要高度自觉地培植学生独立的人生立场和自 主的人格体系,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教师要毫无保留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并由此出发使之勇于怀疑既成定论,敢于否认既有定律。其次,鼓励学生在思维形式 上趋向发散。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写出不同感受 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写出独到之新意,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的局面。
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写作内容上,新课标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将学生的生活实践视为作文的源泉。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以说是本质上的返璞归真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应是生命的律动,是生活的需要。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让作文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灵;让作文成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园地,联系社会的纽带,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生活,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是开创作文教学高效之路的基础工程。这里面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使之由衷产生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二是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拥抱生活,把学生个体的生命历程融入社会发展的现实轨迹之中。从而帮助学生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采撷到五彩缤纷的生活浪花,不断地怦然心动、灵感顿现,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作文题材宝库,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感悟,实现生命价值与作文水平的同步提高。
七、引导学生拥有成功的感受
 钱梦龙老师曾接手过一个初二"双差班",他对这些学生的第一篇作文《我的一家》提出的评价标准是:1、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空两格。结果学生作文都在80分以上,这些作文老不及格的学生大受鼓舞。在听了钱老师自述的小时候的"留级"经历之后,他们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每次都努力做到老师提出的一两点要求。一年后这个班的语文中考成绩居然高出平均分8分。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尽管意志品质比过去有所提高,但自制力不强,遇到困难时,往往缺乏毅力,应付了事。作文评价就要尽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愉快的、怀有成功感和创作欲的情感,能使学生对写作活动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反之,形成了消极、苦闷、讨厌等情感,则会使写作成为折磨人的苦差事。许多优秀教师如于漪、魏书生等,都能在每次作文评价中给学生以成功感,加深学生完成作文后愉快胜任的情感体验,井以此激发学生盼望再度作文的创作欲。
 但是也要看到,只讲优点,不谈缺点,不利于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形成正确清醒的认识,而且容易助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同样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八、引导学生在自主的省悟中超越自己
 荀子在 《劝学》中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初中学生不太实际,但"博学"和"参省"是每一个想要完善自己思想、言行的人所需要的必经之路。
 教师的评价应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和"修改意识",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自己评价作文,自己把作文修改好,实现作文评价的自主性。或者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伴间讨论探究,完善自己的写作构思,从而促使作者修改"思想"、完善"思想"。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很容易创设出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可以被他人评价;也容易做到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把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评价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内部评价,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实现了写作主体的回归,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更让学生在自主的省悟中超越自我。
 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人文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字化体现,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实施新课标,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走自主、求真、创新之路,以人性化的作文评价中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张扬思想道德个性、哲理认识个性、文学艺术个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学习作文,在自主省悟中超越自我,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书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彪、郑桂华》
 《语文学习》记者温泽远著
 ④《坚持高中写作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王道信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⑤《作文价值论》(上、下)陈军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7期和第 8  -- 9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巢宗祺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