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崇尚自然 张扬个性——语文教学中个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
作者:胡曦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30 13:04:32 文章录入:weijuan 责任编辑:蓝星 |
|
崇尚自然 张扬个性
―---------语文教学中个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孝感市楚环中学 胡曦春 《语文课程标准》观念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确立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1、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划一,崇尚自然。 但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主体性体现,仅仅理解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个体性的尊重,师生关系的平等表现,形式重于实质。这让人深感困惑。 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热闹非凡,老师笑脸盈盈对学生的意见也一概首肯,看起来好象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学生没有一定学识积累的探究,充其量也只是人云亦云,根本达不到培养独立思考、活跃思维的目的。结果课堂上,少数几个学习尖子,频频发言,虽然也有思维的亮点,但大多数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充当观众或应声虫,这是语文教学中对群体个体性需求的最大漠视。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病因还是老师忽视学生个体性需求,教育的功利性在作怪。这种现象实际是另外一种制造“标准件”的划一的教育方式,使个性化教育受到了限制和压抑。而要在语文教育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学生个性教育,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发掘教材作者的个性,锤炼老师教学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选文及选文作者的个性,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去品味和感悟 。 古往今来,有个性的作家,用有个性的语言记载了有个性的文化,记载了有个性的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有个性的认识和创造,也记载了作家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他们创造了璀璨夺目极具个性的作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的个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个性;奇妙的构思,独到的观察是欧·亨利的个性。此外,还有: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凄婉……一位位作家,一篇篇文章,一条条个性的走廊,一朵朵个性的浪花。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老师学生只管去听、去想、去看、去说,去走进个性的天地。 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每一篇选文时,第一步都是让学生对文章的初步感知畅所欲言,或语言,或内容,或感情,或构思等等。教师绝不对选文进行先入为主式的分析。在学生用心领会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感悟文章的个性美。每当这个过程结束时,学生对选文的挖掘总是比我的教案还要丰富。 2.锤炼老师教学的个性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 ①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有个性。这是个根本,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常常想着创新;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书本、挑战共识、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 ②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个性。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要么词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借助特有的个性语言去吸引、打动、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有个性。教学如同写作,方式、方法没有不变的,应该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要别具一格,丰富多彩。一味跟潮流、随大流的作法是不足取的。只知道生搬硬套、亦步亦趋,只追求所谓“共性教育”的教学是没有活力,缺乏顽强生命力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长于诵读的,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内容,以情动人;善于表演的,可以形神兼备地演示课文内容,以情节感人;善于丹青的,可以绘制课文内容,以图形喻人;有一副好歌喉的,尽可以放歌一曲,让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 ④教学的组织、实施要有个性。一堂课的思路、结构、过程等的设计和运作,只能根据活生生的文章、活生生的课堂来安排,对几“环节”几“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其结果必然是钳制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那么,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师的教学和演员的演戏有相似之处,每个演员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剧中的人物。只要遵循教学规律,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的同时,使他们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至于其他方面能进入角色就行了。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 正如 通过实践,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 一次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指名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前面几个学生都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读到高潮部分,我班的杨琪举手了,我有些犹豫(这个学生有些口吃),但看到他热切的眼神,我点头同意了。正如所料,杨琪读得结结巴巴,由于紧张,嗓音也变得怪怪的,引得同学们一阵阵发笑。等整篇文章读完了,我没有批评杨琪,而是面带笑容地说:“老师要表扬杨琪同学,因为他能大胆地朗读,可能因为太紧张了,读得不是太好,但我相信只要勤练习,他一定能读好!”过了一个星期,在我班举行的朗读比赛上,杨琪同学参加了,这一次的朗读正确流利,激情澎湃,博得全班同学的喝彩。你知道读的哪一篇文章?正是那篇《黄河颂》。望着杨琪充满喜悦和感激的眼神,我庆幸自己没有失去一个给学生树立自信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个体需要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又一个案例发生在我教学《斑羚飞渡》过程中。进入学生自由质疑环节,有一个学生提出,如何理解第一只老斑羚自杀式的行为。虽然参考书上有一些评论,但我没有直接端出来,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说:“这只老斑羚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它太自信了,结果死在自己的经验上了。”又有学生说:“你说话太没有同情心了,是人类逼迫它自杀的,如果没有它的这一次冒险,其他斑羚就会因慌乱而盲目乱跳,那时,将会有更多的斑羚白白送命,它是为大家牺牲的。”又有学生笑着说:“一只动物有那么伟大吗?它是急昏了头,碰巧给大家做了一次示范而已。”有几个学生急了,说:“你碰巧试试!”一下子,学生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出于本能,一派认为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课堂气氛很“混乱”,但我在心里为学生积极的参与,多维的思考角度感到由衷的高兴。 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②拓宽课外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③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总之,语文课堂应是个性张扬的摇篮,是创新的基地。教师、教科书、学生要三位一体,多向交流,要主动、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惟此,不远的将来才有可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 ![]() |